山西都司治所太原府。下辖太原左卫、太原右卫、太原前卫、振武卫、平阳卫、镇西卫、潞州卫、沈阳中护卫、汾州卫共9卫,以及沁州、宁化、雁门、保德州、偏头关、磁州、宁武、八角、老营堡9个千户所。
大同镇是九边中最早设立的军镇之一,终明一世都屹然边塞。不管是京师屏蔽、边疆要塞,还是边疆贡市商贸,都与大明王朝的荣辱兴衰始终相伴相随。
大同镇以构筑长城的方式记录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是两百多年来历史进程的晴雨表。
大明初期的北疆军事策略为积极防御,对蒙古诸部采取扶此抑彼,并伴以军事打击,将塞前歼敌调整为以攻代守。
仁宣时期,北疆军事策略调整为守备为本的消极防御。
开平卫、东胜卫的内迁,使得宣府、大同二镇遂临边地,管辖区域相应缩小,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大同镇三面近塞,彻底暴露在蒙古铁蹄之下。大同镇肩负起拱卫京师之藩屏,战略地位日益提高。
开平卫治所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附近的上都城,隶属大宁都司。宣德9年(1433)内迁赤城县独石堡,隶属万全都司。
东胜卫治所内蒙古托克托县,洪武4年 (1371年)初设。永乐年间东胜内迁。东胜左卫迁至卢龙县,东胜右卫迁至遵化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胜卫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起着连接山西诸卫与宁夏诸卫,控扼河套的重要作用,东胜卫的变迁直接影响着明朝北疆边防形势。
东胜、宁夏两地的经营,可以战略上呼应河套前哨的缺陷,起到了弥补河套地区防御空白的作用,形成了有利于明朝的边境防线。
东胜卫的内迁并没有表示明朝放弃对此地的巡逻及经营,也没有削弱明朝对河套的控制,蒙古也不能拥有河套。
成化、弘治时期,防守为主的北疆军事策略得到进一步确立并延续,大规模的修筑长城以宣大为中心展开。
以边墙、营堡、城寨、墩台结合的立体长城防御体系,至万历年间得以大成,为大明王朝带来了崩塌前的一丝安全感。
终明一世,大同镇在长城防御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隆庆五年(1571年)隆庆和议后,长城防御体系的防御重心向东转移,原本作为军事前沿的大同镇开始转变角色。
随着十余处以供互市的开放,大同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商业重镇。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
太原镇与大同镇、宣府镇号称明朝北防九边的中三边。总兵驻地宁武关距离京城约500公里。
太原镇是因北疆边防形势严峻,为加强防御而设,是九边内长城最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构成了大明内外双层防线的立体纵深长城防御体系。
从位置上看,太原镇在大同镇之后,起着支撑加固大同镇,阻敌深入的作用。
山西号称表里山河,东有太行为屏障,西有黄河为襟带,南有首阳、底柱、王屋,析城诸山,滨河错峙,孟津、潼关皆为门户。北有大漠、阴山为外蔽,勾注、雁门为内险。
山西首府太原,古称晋阳,别称龙城,素有控带山河,据天下之肩背的美誉。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多少英雄豪杰在此指点江山,叱咤风云。演绎无数惊心动魄,腥风血雨的历史画卷。
当九边成为大明王朝北疆边防的代名词被世人所熟知的时候,边墙已经由边防之墙成为了边界之墙。
隆庆和议后战争不再,太原镇的军事功能逐渐弱化。
随着晋商的发展,逐步形成以代州、雁门关为中心的商贸圈、以宁武为枢纽的商贸要地和以偏关、保德为边境交易的水旱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