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一年,寒冬匆匆而过,初春新芽忽起。融化的雪浸湿了过年的鞭炮纸屑,似是落了一地红。
虽然乍暖还寒,但是春日已经到来,顾家也进入了新的一年。
泥土混入稻草节,加入水搅拌,一块又一块的垒在那里,阳光使其干燥。
隔壁吴老太一家年前就已经搬走,剩下一个空荡荡房屋。顾家花了四两银子将其买下,不算贵,虽然破屋值万贯,但是那也只相对于自己而言。
不出半月,围墙便有一人多高了,差不多超过两米。这个高度不算太高,但是外人是别想看到里面的情况的。
桃花冲村的酒曲,顾亮已经提前制好。用糯米饭、面粉混合,再加上麦麸一起上锅蒸熟。这些东西是作为培养基,蒸熟是为了消除里面的杂菌。
然后将蒸熟的这些东西冷却,再混入选好的原酒曲,再拍成一个个脸一样大的大饼。做好这些‘大饼’后,将这些大饼放在提前准备好的黄蒿或茅草稻草这些东西中,一层‘大饼’一层草盖上去,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
原本制曲是夏天比较合适,但是顾亮也等不了那么久,就在原吴老太家,也就是现在的顾家副院里进行了。用火盆升温,一天三次观察‘大饼’里面的温度。
其实这种方法不用原曲也可以制曲的,只需要加入辣蓼草就行。
经过一月,‘大饼’上面由一开始的黄霜霜,变成了泛白,这曲也就算做成了。
至于做酒的原料,顾亮想了很多种。其实只要是富含淀粉或糖分的东西都可以做,顾家光是可供选择的便有大米、高粱、豌豆、蚕豆、小麦、荞麦等等。
最终顾亮还是选择用高粱来酿酒。一是高粱酒是后世酿酒主流,自然有它的道理。二是高粱籽中的单宁等物质形成的酚类物质较多,是酒类香味的来源。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粱这东西是粗粮,比较难吃。但是耐旱产量高,价格也相对便宜很多。
要不去年开荒时,顾家也不会第一次就种它。去年开荒的那一片地,最后高粱也产出了三百多斤,刚好适合用来酿酒。
晒干的高粱籽用风车吹去杂质,然后过水洗去灰尘。洗净后的高粱籽用清水浸泡一天一夜,泡浮囊后高粱捞出,再放入大锅中煮熟熬烂。
这口锅是顾亮找人特制的,比正常的铁锅大了一圈,价格自然也贵上不少,足足花费了一两多。(参考了明朝万历物价《宛署杂记》和《工部厂库须知》,但是背景再往前推了一些,根据宋朝来的。)
这大铁锅放在原吴老太家厨房的灶上,高出了不少,但是也不妨碍煮东西。至于这厨房原来的锅,自然是被吴老太搬走了,要是这灶能搬走的话,估计也能被她拆走。人家说背井离乡,其实更多是背锅离家。
煮透后的高粱静静的等待它凉下来,凉下来便可以放曲了。提前做好的酒曲被顾亮掰碎后用水化开,然后均匀的和高粱混合在一起,接下来便可以装坛发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