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打破传统模式的创新(1 / 2)

一、叙事视角的创新

技巧分析:

在传统小说的叙事领域,全知全能视角和单一主角视角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全知全能视角犹如一位无所不知的神明,能够洞悉故事中每个角色的内心想法、过去经历以及未来走向,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且宏观的故事视野,但有时也可能因过于“全知”而让读者缺乏自主探索的乐趣。单一主角视角则紧紧围绕着故事的核心人物展开叙述,读者通过主角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体验情节,这种视角能让读者与主角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系,但视角相对局限,难以展现故事全貌的多元性。

而创新的叙事视角则为小说叙事打开了新的大门。多重视角切换是其中一种极具魅力的方式,它允许作者在不同的章节、段落甚至句子之间灵活地转换叙述视角,让读者仿佛拥有了多双眼睛,能够从不同人物的立场去感受故事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在一部悬疑小说中,通过凶手、侦探以及受害者家属等多个视角的切换,读者既能了解到凶手作案的动机和心理变化,又能感受到侦探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还能体会到受害者家属的悲痛与疑惑,如此一来,故事便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线性发展,而是呈现出一种立体的、多面的形态,极大地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非人类视角则更是一种大胆且新奇的尝试,它突破了人类作为叙述主体的常规限制,赋予了故事独特的视角和别样的解读可能性。当以动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时,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与人类认知截然不同的世界。比如,以一只流浪狗的视角展开的小说,它眼中的城市街道可能是充满危险与机遇的狩猎场,人类的行为在它看来或许充满了神秘和不可理解之处。通过这种视角,作者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同时也能唤起读者对动物世界的关注与同情。而物件视角同样别具一格,一个古老的花瓶、一把历经沧桑的椅子,它们若成为叙事主体,便能以其独特的“记忆”和“感受”为读者呈现出一段段跨越时间的故事,让读者在熟悉的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故事线索,为小说增添一份神秘而独特的氛围。

意识流视角是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有力工具,它聚焦于人物的潜意识和碎片化思维,打破了传统叙事中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叙述方式。在意识流视角下,人物的思想如同奔腾的河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流淌、跳跃。读者仿佛置身于人物的脑海之中,跟随他们的思绪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着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波动。这种视角能够将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对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但同时也对读者的阅读耐心和解读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运用方法分析:

当运用多重视角切换时,首先要精心规划好每个视角的出场顺序和持续时间,确保它们能够按照故事发展的节奏有序地交替出现,而不是显得杂乱无章。例如,可以根据情节的起承转合来安排视角切换,在故事的开端,先从主角的视角引入故事背景和主要矛盾,当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如出现新的人物或事件线索时,适时切换到相关人物的视角,以便更全面地展现事件的全貌。在切换视角时,要巧妙地设置过渡性语句或段落,这些过渡部分可以是对前一个视角所叙述内容的简要总结,也可以是对即将切换到的视角的一种暗示或铺垫,让读者能够自然流畅地从一个视角过渡到另一个视角,不会产生突兀感。

对于非人类视角的运用,需要作者深入了解所选取的非人类主体的特点和习性,以便能够以其独特的视角准确地描述周围的世界。如果是以动物视角叙述,就要研究动物的感官认知、行为模式以及它们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比如,描述一只猫的视角时,要考虑到猫的视觉特点(如在夜间的视力优势)、听觉敏锐度以及它们对空间的感知方式等,从而使叙述更加真实可信。在物件视角方面,要挖掘物件本身的历史背景、使用经历以及它在不同人手中的流转过程,通过这些元素来构建物件视角下的故事线,并且要注意赋予物件一定的情感和“思考”能力,让它能够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一样叙述故事,但又不能过于牵强附会,要保持在合理的想象范围内。

意识流视角的运用则要求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有极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要能够捕捉到人物潜意识中的各种念头、情感和记忆碎片。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梦境描写等多种手法来呈现人物的意识流状态。例如,通过描写人物在某个特定场景下的自由联想,让他们的思绪从眼前的事物跳跃到过去的经历、未来的憧憬或者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上,以此来展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网络。同时,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虽然意识流视角下的叙述较为碎片化,但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对人物的主要心理脉络进行梳理和总结,避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迷失方向。

小主,

举例:

以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为例,这部小说堪称多重视角叙事的典范之作。作者通过傅东心、庄德增、李斐等多个不同人物的视角,将故事的各个片段如同拼图一般精心拼接起来,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时代画卷。

从傅东心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坚守。她出身于书香门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她的才华和理想却难以得到充分的施展。她眼中的丈夫庄德增,是一个在商业浪潮中摸爬滚滚的商人,两人之间的婚姻虽然看似平静,但实际上却存在着诸多无法言说的隔阂。傅东心在家庭生活中,更多的是通过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期望,她对周围世界的观察细腻而深刻,她所叙述的故事片段往往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之情。

切换到庄德增的视角,读者便能感受到他在商业领域的起伏以及对家庭复杂的情感。庄德增是一个务实的人,他顺应时代的潮流,投身于商业活动,在工厂改制等一系列经济变革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家庭方面,他虽然与傅东心结为夫妻,但却始终难以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他对傅东心的感情既包含着一份尊重和欣赏,又有着因无法理解她的精神追求而产生的迷茫和无奈。从他的视角所讲述的故事,更多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和家庭关系的影响,以及普通人在这种影响下的挣扎与抉择。

而李斐这个人物的视角则为故事增添了另一层色彩。李斐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与傅东心有着特殊的师生关系,她的视角更加贴近年轻一代在那个时代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诉求。她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好奇,但同时也面临着家庭变故、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李斐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年轻一代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以及他们与老一辈之间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碰撞与融合。

《平原上的摩西》通过这种多重视角的切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多棱镜之中,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真实,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故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风貌。

再比如,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则是以动物视角进行叙事的经典之作。小说以一只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社会,这只猫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它以其独特的猫的感官和思维方式对周围的人类行为进行了一番独特的解读。

从猫的视角看,人类的许多行为在它看来都是莫名其妙的。例如,主人每天坐在书桌前,对着一沓沓的纸写写画画,猫不明白这究竟有什么意义。它眼中的人类社交活动也充满了虚伪和做作,人们在见面时互相寒暄、恭维,而实际上内心却可能各怀鬼胎。同时,这只猫也通过自己的经历,如与其他动物的争斗、对食物的追求等,展现了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和本能需求。

通过《我是猫》这种非人类视角的叙事,夏目漱石不仅对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的行为模式,为小说叙事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清新和趣味。

在意识流视角方面,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以达洛维夫人为主角,通过她一天的活动,深入挖掘了她的内心世界,采用了大量的意识流手法。

在故事的开头,达洛维夫人准备出门去买花,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她的思绪却开始不受控制地飘荡起来。她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爱情、曾经的梦想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她的思想从眼前的街道、行人跳跃到过去在乡下的生活、与朋友的聚会等,各种记忆碎片和情感念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复杂而又真实的心理河流。

例如,当她看到一辆汽车驶过,她的思绪可能会瞬间跳到曾经坐过的类似汽车上,以及当时车上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感受。这种意识流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达洛维夫人的脑海之中,跟随她的思绪一同感受着她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深入了解到她作为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生活压力、社会地位以及情感困惑等诸多问题。

二、故事结构的创新

技巧分析:

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犹如一条笔直的道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故事发展的起承转合,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有条不紊地引领读者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行。这种结构清晰明了,便于读者理解故事的脉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限制了故事的想象力和丰富度。

与之相对,创新的故事结构为小说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环形结构便是其中一种颇具特色的形式,它能营造出一种宿命感,让故事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尽的轮回之中。在环形结构的小说中,故事的结尾往往又回到开头的情境,或者与开头有着某种紧密的联系,形成一种首尾呼应的效果。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完整个故事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仿佛一切都早已注定,强化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之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拼图式结构则是将故事打散成若干片段,如同拼图的各个小块一样,读者需要像拼图一样将它们拼凑完整来理解全貌。这些片段可能在时间、空间、人物等方面呈现出分散的状态,初看似乎零散无序,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读者自己去拼凑这些故事片段,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关于孤独与寻找知音等主题,因为在拼凑的过程中,读者实际上是在参与故事的构建,与作者共同探索故事的内涵。

双线或多线并行结构同样为小说增添了丰富度和复杂性。这种结构可以展现不同时空或不同人物群体的故事发展,让两条或多条故事线同时推进,它们之间可能会有交叉点,也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自独立发展。在适当的时候,这些故事线会交汇在一起,产生冲突或推动情节发展,从而为故事带来更多的悬念和惊喜。

运用方法分析:

对于环形结构的运用,首先要精心设计开头与结尾的呼应点,这个呼应点要足够巧妙,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结尾时瞬间意识到与开头的关联,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感。例如,可以在开头设置一个神秘的场景或事件,然后在结尾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重新回到这个场景或事件,并且揭示出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虽然最终要形成环形,但中间的情节发展不能过于牵强附会,要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走向那个注定的结尾。

拼图式结构的运用则需要先规划好各个片段的关键信息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创作时,可以先确定故事的主题和核心情节,然后将其拆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片段,每个片段都要包含一定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既能独立存在,又能与其他片段相互呼应。例如,如果主题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与和解,那么可以设置一些片段分别展示不同人物之间产生误解的场景、误解加深的过程以及最终走向和解的契机等。在安排这些片段的顺序时,可以不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根据其内在逻辑或对主题的揭示程度来排列,让读者在拼凑过程中有迹可循。

双线或多线并行结构在运用时要注意各条线之间的交叉点和节奏把控。首先要明确每条故事线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情节,然后寻找合适的时机让它们交汇。这些交叉点要设置得合理自然,不能显得突兀。例如,可以通过一个共同的事件、人物或地点来作为交叉点,当两条故事线在这个点上交汇时,要能够产生足够的冲突或推动情节发展。在节奏把控方面,要根据故事的整体节奏来安排每条线的发展速度,避免某条线发展过快或过慢,影响整体的阅读体验。

举例:

余华的《活着》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环形结构的特点。小说开头,福贵牵着老牛在田间,讲述自己的故事,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与孤独。结尾又回到了他和老牛相伴的场景,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又仿佛一切都已改变。这种结构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福贵一生的苦难仿佛是一个轮回,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生离死别,最后还是回到了一种看似平静的孤独中,强化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之感。

在开头,福贵牵着老牛的场景就像是一个引子,引出了他那充满苦难的一生。而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福贵从一个富家子弟逐渐沦为一个贫苦的农民,经历了亲人的相继离世,包括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等等,每一次的失去都像是在他生命中划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然而,当故事发展到结尾,福贵又回到了那个田间,与老牛相依为命,这种首尾呼应的环形结构,让读者不禁感叹命运的捉弄,人生就像是一场无法逃脱的宿命,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采用的更像是拼图式结构。书中通过不同人物在不同时空的经历片段,如杨百顺、牛爱国等人物的故事,这些片段初看似乎零散,但随着阅读深入,读者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说得上话”与“说不上话”这个主题来展开的。

例如,杨百顺的故事片段包括他小时候因为家庭原因被迫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的经历,以及他在不同地方试图寻找一份能“说得上话”的工作和朋友的过程。牛爱国的故事片段则涉及他在婚姻生活中的困惑,他发现自己和妻子之间“说不上话”,于是也开始了自己的寻找之旅。这些片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散的,但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以及对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的渴望。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像是在拼凑一幅巨大的拼图,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将这些零散的故事片段组合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说关于孤独与寻找知音的主题。这种拼图式结构的运用,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读者在参与故事构建的过程中,也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小说所传达的情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采用了双线或多线并行结构。其中一条线是以孙少安为代表的农村改革发展线,另一条线是以孙少平为代表的个人奋斗线。

孙少安这条线主要讲述了他在农村家庭的责任、他对土地的热爱以及他在农村改革浪潮中的努力和挣扎。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逐渐成长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经历了开办砖厂的起起落落,面对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和理想。

孙少平这条线则侧重于他个人的奋斗历程,他不甘心在农村过一辈子,于是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他在城市里做过各种苦工,经历了爱情的挫折,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尊严。

这两条线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时有交叉,比如孙少安的砖厂经营不善时,孙少平曾回来帮忙;孙少平在城市里的经历也会影响到孙少安对外面世界的看法。这些交叉点使得两条故事线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那个时代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年轻人的奋斗精神。

三、人物塑造的创新

技巧分析:

传统小说中,人物形象往往呈现出较为典型的模式,如完美英雄形象,他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世界或他人;或者纯粹反派形象,他们邪恶、自私、不择手段,是正义的对立面。然而,这种简单化的人物设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物的真实感和故事的深度。

创新的人物塑造则致力于打破这种传统模式,塑造具有复杂人性的人物。这类人物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的善恶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情境下会发生变化。例如,一个平日里善良温和的人,在面临极端的生存压力或重大利益诱惑时,可能会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反之,一个曾经作恶多端的人,在经历了某些深刻的人生体验后,也可能会良心发现,走上自我救赎之路。这种复杂的人性转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真实生活中的人,毕竟在现实世界里,很少有人是绝对的善或恶,每个人都在生活的磨砺下不断地变化和成长。

此外,还可以塑造一些边缘化、非典型的人物形象。比如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异于常人,通过描绘他们在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里的挣扎与对正常生活的渴望,能让读者深入了解这类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又或者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在社会的边缘艰难求生,面对各种不公和困境,其挣扎与追求往往能反映出社会的现实问题以及人性在困境中的韧性。

运用方法分析:

要塑造具有复杂人性的人物,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情节和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在描写人物的善恶转变时,必须设置合理的触发事件,让读者能够理解这种转变的内在逻辑。例如,若要展现一个原本善良的人因生活所迫而走向堕落,可以先描绘他遭遇的一系列诸如失业、家庭变故、经济困境等挫折,让读者看到他在这些压力下逐渐失去希望,内心的善良被无奈和绝望所掩盖,最终做出违背道德的选择。而对于一个反派人物的转变,比如一个盗贼在某次盗窃过程中意外目睹了他人的苦难,从而引发了内心深处的良知,那么就需要详细刻画他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冷漠到受到触动,再到最终决定改变的整个心路历程。

对于边缘化人物的塑造,要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社会边缘的生存状态和对生活的渴望或绝望。以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为例,要了解不同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通过对他们独特的幻觉、妄想、情绪波动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他们所经历的精神痛苦。同时,也要展现他们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对正常人际交往、融入社会的渴望,以及因自身状况而面临的种种阻碍。对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要着重刻画他们为了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比如一个拾荒者,描写他每天在大街小巷中翻找废品的艰辛,以及他如何在微薄的收入下维持自己的生活,还要展现他面对他人歧视时的无奈和内心的自尊,通过这些细节,让读者走进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处境。

举例:

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白孝文就是一个极具复杂人性的人物。起初他是白鹿原上族长的继承人,接受着传统的礼教教育,有着儒雅的一面。他熟知白鹿原上的各种规矩,在处理族内事务时也能表现出一定的稳重和公正,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未来族长人选。但后来经历了田小娥的诱惑、家族的变故等,他逐渐堕落,甚至染上了大烟,为了生存不择手段。

田小娥的出现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面对这个美丽而又充满野性的女子,他内心的欲望被点燃。在与田小娥的相处中,他开始背离家族的礼教,沉溺于男女之情。而当家族发现他的丑事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惩罚,这使得他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在这种巨大的落差下,他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一个曾经有着高尚理想的人变成了一个只在乎自己能否活下去的自私之徒。他为了一口大烟,可以不顾尊严地向人乞讨,可以去做任何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然而在时代的浪潮中,他又机缘巧合地在国民党的官场中混得风生水起。他利用自己曾经的身份和学识,在官场中左右逢源,此时的他又似乎找回了一些曾经的自信,但这种自信背后却是他更加扭曲的人性。他的善恶、荣辱在不同阶段不断变化,这种复杂的人物塑造让读者看到了人性在时代、欲望等因素影响下的多面性。

小主,

又如,在毕飞宇的《推拿》中,以一群盲人推拿师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些都是社会边缘群体。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黑暗世界里的爱情、友情、事业上的挣扎与追求。比如都红这个人物,她虽然是盲人,但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当她得知自己因为是盲人而被人同情式地“捧高”时,她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

都红是一个极具天赋的推拿师,她的手艺在店里名列前茅。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一场演出中因为出色的表现而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但她却发现,人们对她的赞赏更多的是基于对盲人的同情,而并非真正认可她的技艺。这让她感到无比的屈辱,她不愿意接受这种带有怜悯色彩的“荣誉”。于是,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个让她觉得压抑的环境,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价值。在她的爱情方面,她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无奈。面对小马对她的爱慕,她虽然也有心动,但因为自己是盲人,她担心这份感情无法长久,也害怕给小马带来负担,所以她一直在内心深处进行着挣扎。通过都红这个人物的塑造,读者走进了一个平时鲜少关注的群体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们在黑暗中对光明、对平等、对真正的爱的渴望与追求。

四、主题挖掘的创新

技巧分析:

不局限于传统的爱情、友情、正义战胜邪恶等常见主题。可以深入挖掘社会现实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阶层固化、环境污染、精神困境等,或者从哲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人性、存在的意义等抽象主题。也可以对传统主题进行重新解读,赋予其新的内涵。

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主题挖掘,能够让小说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通过描绘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使读者更加关注社会现状,引发他们的思考。而从哲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抽象主题,则可以拓展小说的思想深度,引导读者从更高层次去理解人性和生活。对传统主题进行重新解读,比如将爱情主题从单纯的浪漫情感拓展到包含责任、牺牲、成长等多方面的内涵,能够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熟悉的主题,发现其中更多的可能性。

运用方法分析:

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主题挖掘,要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经历来展现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例如,在描写阶层固化问题时,可以设置一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尽管他拥有才华和努力,但却因为家庭背景等因素,在社会上升通道中屡屡碰壁。通过他的求职经历、社交遭遇等具体情节,展现出阶层固化对个人发展的阻碍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内心的痛苦、迷茫和对社会公平的质疑。

对于抽象主题的探讨,可借助人物的内心独白、梦境等手法来传达。比如在探讨人性的本质时,可以通过人物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内心独白,展现他内心深处不同的声音,是选择遵循道德还是追求个人利益。或者通过人物的梦境,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呈现出人性的某些方面,比如梦到自己在一片黑暗中追逐一束光,可能象征着人物对人性中善良和光明的追求。

在重新解读传统主题时,要找出与传统不同的切入点,提出新的观点。以爱情主题为例,如果要将其重新解读为包含责任的主题,那么可以在故事中设置一对恋人,他们在相处过程中,除了浪漫的情感交流外,更多地面临着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责任。比如一方生病需要长期照顾,或者双方家庭出现问题需要共同解决。通过这些情节,展现出爱情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是在困难时刻相互扶持、共同承担责任的承诺。

举例:

阎连科的《受活》围绕着一个特殊的村庄——受活庄展开,这个村庄里全是残疾人。小说通过讲述受活庄与外界的种种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等问题。比如在描写受受活庄的村民们为了改善生活去和外界的人合作演出时,却遭到了种种不公待遇,充分展现了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艰难处境,这是对社会现实问题深入挖掘的典型例子。

受活庄的村民们因为身体残疾,一直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当他们听说与外界合作演出可以赚取一些钱来改善生活时,便怀着满心的期待踏上了这条道路。然而,他们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处处受到歧视。那些所谓的“正常人”并不把他们当平等的合作伙伴看待,而是把他们当作可以利用来赚钱的工具。在演出过程中,村民们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面对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比如,明明是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的演出,但是大部分的收入却被外界的组织者拿走,村民们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这种情况充分展示了社会阶层固化下,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的弱势,以及贫富差距的悬殊,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残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从哲学角度探讨人性的例子可以看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这部小说通过对马桥这个地方的词汇、人物、故事的描述,以一种独特的“词典”形式探讨了人性、记忆、语言与存在的意义等抽象主题。例如在对“话份”这个词的描述中,通过不同人物在村里拥有“话份”的多少,反映了人性中的权力欲、虚荣心等,同时也探讨了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判断。

在马桥村,“话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人拥有的“话份”多少,决定了他在村里说话的分量和影响力。那些拥有较多“话份”的人,往往可以主导村里的一些事务,他们的话语也更容易被别人接受。通过描写不同人物为了争夺“话份”所做的种种努力,比如有的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话份”,会刻意表现自己的知识渊博,或者通过巴结村里的权势人物等方式。可以看出人性中的权力欲和虚荣心在起作用。同时,通过对不同人物在拥有不同“话份”情况下的生活状态、人际关系等的描述,也探讨了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方式,比如一个人在群体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话份”,可能会感到孤独和被边缘化,而拥有较多“话份”的人则可能会面临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五、情节设置的创新

技巧分析:

摆脱传统情节设置中的起承转合的固定套路,比如可以设置一些看似无厘头但实则有内在逻辑的情节,或者让情节出现多次反转,制造强烈的悬念感。还可以设置一些超现实的情节,将现实与幻想元素相结合,拓展故事的想象空间。

看似无厘头的情节能够打破常规思维,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但这种情节并非毫无意义的胡乱拼凑,而是在后续的故事发展中要巧妙地揭示其内在逻辑,让读者明白看似荒诞的情节其实是有原因的。情节反转则是通过不断地改变故事的发展方向,让读者的预期一次次落空,从而制造出强烈的悬念感。每一次反转都要注意伏笔的铺设,让反转显得合理自然。超现实情节可以为故事增添奇幻色彩,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但要把握好现实与幻想的比例,确保故事既能保持一定的现实基础,又能充分发挥幻想元素的魅力。

运用方法分析:

对于无厘头情节,在创作时要先确定好其背后的内在逻辑,然后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适时地揭示出来。例如,可以先设置一个人物突然做出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比如在一个严肃的商务会议上,一个高管突然开始在桌子上跳起舞来。在后续的情节中,通过逐渐揭示这个高管其实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或者是为了引起某个重要客户的注意等原因,让读者明白这个看似无厘头的举动其实是有其背后的合理性的。

在设置反转情节时,要提前做好伏笔的铺设。比如在故事开头提到一个神秘的包裹,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它的外观,但没有过多透露其内容。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当情节需要反转时,这个神秘包裹就可以成为关键因素。例如,原本大家都以为主角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但是当他打开这个神秘包裹后,发现里面是一份足以改变他命运的文件,从而使他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就是利用伏笔来实现情节反转的一种方式。

对于超现实情节,要根据故事的主题和整体风格来确定现实与幻想的比例。如果是一个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故事,那么超现实情节可以作为一种点缀,用来突出某个主题或者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比如在一个关于现代都市人压力的故事中,可以设置一个情节,主角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突然发现自己能够进入一个幻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压力,但是当他想要离开这个幻想世界时,却发现需要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才行。这样的超现实情节既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又能拓展故事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