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园林设计创业(2 / 2)

新刊故事会 李新飞 7176 字 8天前

功能定位则需根据园林的使用对象、使用目的以及场地周边环境等因素来确定。是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散步的社区公园,还是作为旅游景点吸引大量游客的风景名胜区;是侧重于儿童游乐与亲子互动的主题乐园,还是为商务人士提供宁静休憩空间的企业园区园林等。不同的功能定位将决定园林中各种元素的配置与空间组织方式。比如,社区公园可能需要设置较多的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以及宽敞的步行道,以满足居民不同年龄段的活动需求;而旅游景区则需规划合理的游览路线,设置标志性的景观节点与观景平台,同时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如停车场、餐厅、卫生间等。

二、分析场地条件

场地条件是园林布局的基础依据,包括地形地貌、土壤质地、气候条件、周边环境等。

地形地貌对园林布局影响显着。山地地形可利用高差营造瀑布、溪流、登山步道等景观,山顶设置观景亭可俯瞰全园或周边美景;丘陵地形可布置错落有致的建筑与花园,通过缓坡过渡不同景观区域;平原地形则更适合规划大面积的草坪、花坛、湖泊以及规整的道路系统。例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建在平坦的地形上,通过巨大的十字形水渠、对称排列的花坛与雕塑以及长达数公里的林荫大道,展现出宏大壮观的皇家园林气势。

土壤质地决定了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沙质土壤排水性好但保水性差,适合种植耐旱植物如仙人掌、龙舌兰等;壤土肥力较高、透气性和保水性适中,适宜多种植物生长;黏土保水性强但透气性差,种植前需进行改良以利于植物根系发育。了解土壤条件有助于合理选择植物品种,构建稳定且美观的植物群落。

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光照、风向等也不容忽视。在寒冷地区,需选择耐寒植物品种,并考虑设置防风林带或阳光温室等设施;炎热地区则注重遮荫降温,可多布置高大乔木与水景;降水丰富地区要做好排水系统设计,干旱地区则需考虑水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如设置雨水花园、旱溪等景观元素,既起到美化作用又能有效调节雨水径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边环境同样是重要因素。若园林位于城市中心,周边高楼林立,布局时需考虑如何减少城市噪音与空气污染对园林内部的影响,可通过设置高大的隔音林带、利用植物吸附尘埃等方式改善环境质量,同时注重与城市街道景观的衔接与过渡,设置合理的出入口与步行通道方便市民进出。若园林毗邻自然山水或历史文化遗迹,应充分借景或与之协调呼应,将外部景观资源融入园林内部,提升园林的整体品质与文化内涵。

三、规划空间结构

园林空间结构的规划是实现功能与美学目标的关键步骤。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空间类型:

开敞空间:通常视野开阔,如大面积的草坪、广场、湖泊等。开敞空间给人以豁达、舒畅之感,适合举办大型集会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或作为观赏远景的场所。在布局时,可将开敞空间设置在园林的中心位置或主要入口附近,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引导人流进入园林。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南园主入口处设置了大片的草坪广场,周边环绕着低矮的花卉灌木,既为游客提供了开阔的活动空间,又能让人在进入园林时感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氛围。

半开敞空间:一面或多面受到实体遮挡,如被建筑、围墙、植物群落部分围合的空间。这种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与方向性,可用于设置休闲座椅、小型花园或安静的散步道,为人们提供相对安静、舒适的休憩环境。例如,在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周边,通过种植一些高大的乔木与灌木,形成半开敞空间,人们可以在此品茶、赏景、聊天,享受悠闲时光。

封闭空间:四周被实体完全围合,如被高墙、密林环绕的庭院空间。封闭空间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与安全感,常被用作静谧的读书处、私密的会客厅或特色景观展示区。例如,苏州园林中的一些内庭院,通过巧妙地运用建筑、假山、植物等元素将空间围合起来,形成一个个独立而又富有韵味的小空间,让人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宁静与惬意,仿佛与世隔绝。

在规划空间结构时,需合理组织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形成有序的空间序列。可以通过设置引导性的道路、景观轴线或视线通廊将各个空间串联起来,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空间的变化与节奏。例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园路,起始于开敞的入口广场,穿过半开敞的花径,最终到达封闭的庭院深处,游客在行走过程中,随着空间的收放变化,心情也随之起伏,体验到丰富多样的园林景观。

四、组织景观序列

景观序列是园林布局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它引导着游客的游览路线与观赏节奏,使整个园林游览过程充满变化与惊喜。

景观序列的组织通常从入口开始,经过引导区、发展区、高潮区、结尾区等不同阶段。入口是园林给人的第一印象,应简洁明了且具有吸引力,可设置标志性的景观小品或独特的植物配置,引导游客进入园林。引导区则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通过逐渐变化的景观元素,如逐渐变窄的道路、由疏到密的植物种植等,激发游客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发展区是景观序列的逐步展开部分,这里可以布置各种不同风格与主题的景观区域,如花卉展示区、山水景观区、文化展示区等,每个区域之间通过巧妙的过渡元素相连,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与感受。高潮区是整个园林景观的核心与精华所在,通常设置最为壮观、独特或富有情感感染力的景观元素,如大型的瀑布、精美的雕塑群、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等,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强烈的视觉冲击。

结尾区则起到总结与收束的作用,使游客在游览结束时能够有一种圆满的感觉。结尾区可以设置一些休息设施与小型景观,让游客在离开前能够稍作休息并回味整个游览过程。例如,颐和园的景观序列组织堪称典范,从东宫门进入后,经过仁寿殿等建筑组成的引导区,沿着长廊前行进入前山景区的发展区,这里有佛香阁、排云殿等宏伟建筑以及众多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景观画卷。而长廊西端的石舫则是景观序列的高潮之一,其独特的造型与精美的雕刻令人赞叹不已。最后,从北宫门出园,经过苏州街等区域,为整个游览过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组织景观序列时,还需注重景观元素之间的对比与协调。通过对比手法,如大小、高低、虚实、明暗、动静等对比,可以增强景观的视觉效果与艺术感染力。例如,在一片开阔的草坪上设置一座高大的雕塑,草坪的空旷与雕塑的立体感形成鲜明对比,使雕塑更加引人注目;而在宁静的湖泊边布置一座小巧的亭子,亭子的精致与湖泊的浩渺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和谐优美的氛围。

五、植物配置与造景

植物是园林中最具生命力与活力的元素,合理的植物配置与造景能够极大地丰富园林景观,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与意境。

小主,

植物配置首先要遵循生态学原理,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植物品种,并注重植物群落的构建。一个稳定的植物群落应包含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不同层次的植物,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形成一个生态平衡的系统。例如,在热带雨林风格的园林景观中,可以选择高大的榕树、望天树等作为上层乔木,中层搭配一些棕榈科植物如槟榔、椰子等,下层种植各种耐阴的草本植物与灌木,如龟背竹、绿萝、砂仁等,同时引入一些藤本植物如百香果、炮仗花等攀爬在乔木上,营造出浓郁的热带丛林氛围。

其次,植物配置要考虑景观美学效果。注重植物的形态、色彩、质地等方面的搭配。在形态上,可将挺拔的针叶树与婀娜的阔叶树相结合,球形、圆锥形、伞形等不同树冠形状的植物相互搭配,形成丰富多样的植物轮廓线;色彩上,可利用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以及植物叶片、果实的色彩变化,营造出四季有景、色彩斑斓的景观效果。如春季的樱花、桃花、郁金香,夏季的荷花、紫薇、茉莉,秋季的菊花、银杏、红枫,冬季的腊梅、山茶等,通过合理组合,使园林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主题。质地方面,将粗糙质感的植物如松树皮、苏铁叶与细腻质感的植物如翠竹、鸢尾叶相搭配,增加景观的层次感与丰富度。

植物造景还可以结合园林中的其他元素,如建筑、水体、道路等。在建筑周边,可种植一些高大的遮荫树如槐树、梧桐等,夏季为建筑降温,同时利用花卉灌木美化建筑基础与墙角;水体边缘可布置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菖蒲等,既丰富了水景景观,又能净化水质;道路两旁可种植行道树,形成绿色的林荫通道,为行人提供遮荫与引导作用。例如,杭州西湖的苏堤,两旁种植着垂柳与碧桃,春季时,柳树嫩绿的枝条随风飘舞,桃花盛开如一片云霞,与西湖的湖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成为西湖着名的景观之一。

六、园路与场地铺装设计

园路与场地铺装是园林布局中连接各个景观区域、引导人流交通的重要元素,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装饰与美学功能。

园路设计要根据园林的规模、功能与景观布局来确定其形式与宽度。主要园路应宽敞平坦,能够满足大量人流与车辆通行需求,一般宽度在 4 - 6 米左右;次要园路宽度相对较窄,通常在 2 - 3 米之间,主要用于连接各个景点与功能区域;小径则更加灵活多变,宽度可在 1 - 2 米左右,穿梭于园林的各个角落,为游客提供近距离观赏园林景观与探索园林奥秘的通道。园路的线形设计应蜿蜒曲折、富有变化,避免过于笔直与生硬,以增加游览的趣味性与神秘感。例如,在自然山水园林中,园路可沿着山势、水势起伏盘旋,时而跨过溪流,时而绕过山石,让游客在行走过程中充分感受自然之美。

场地铺装材料的选择要与园林的整体风格相协调。在中式园林中,常用的铺装材料有青砖、石板、卵石等,通过不同的铺装图案与组合方式,如人字纹、席纹、铜钱纹等,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氛围;欧式园林则多采用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以规则的几何图案铺装,展现出豪华大气的风格;现代简约园林可选用混凝土砖、木材、金属等材料,以简洁的线条与块状组合,体现出时尚简洁的感觉。同时,场地铺装还可以通过色彩、质感的变化来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或营造特殊的景观效果。例如,在儿童游乐区可采用色彩鲜艳、防滑的橡胶铺装材料,既保证了儿童游玩的安全,又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休息区可铺设木质地板或砖石与草坪相间的铺装形式,给人以舒适温馨的感觉。

园路与场地铺装的设计还需考虑排水问题。合理设置排水坡度与排水设施,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走,避免路面积水影响游客行走与园林景观效果。一般园路的排水坡度在 0.3% - 0.5%之间,可通过设置雨水口、排水明沟或暗管等方式将雨水引至园林的排水系统中。

七、园林建筑与小品布局

园林建筑与小品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点缀与功能补充,它们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休息、观赏、娱乐等场所,还能丰富园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位。

园林建筑的类型多样,包括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等。这些建筑的布局应根据园林的功能需求与景观特色来确定。在山顶或水边等视野开阔处可设置观景亭,以便游客能够俯瞰全景或欣赏水景;楼阁可建在园林的重要位置,作为标志性建筑或登高远眺的场所;轩、榭则多与水相邻,或建于水上,或半跨于水,为游客提供亲水的体验;廊可连接各个建筑与景点,起到遮风避雨、引导游览路线的作用;舫则模仿船的造型置于水中,为园林增添一份灵动与趣味。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建于青莲岛上,四面环水,楼高二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每逢雨季,细雨蒙蒙之时,登楼远眺,湖光山色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成为避暑山庄的着名景观之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园林小品则包括雕塑、花架、园灯、座椅、垃圾桶等。园林小品的布局要注重其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雕塑可设置在园林的重要节点或广场中心,作为视觉焦点与文化象征;花架可布置在花园或步行道旁,为藤蔓植物提供生长空间,同时为游客提供休息与遮荫之处;园灯不仅具有照明功能,还能通过其造型与灯光效果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如在幽静的小径上设置柔和的地灯,在广场或建筑周边设置明亮的路灯或景观灯;座椅应分布在游客需要休息的地方,如道路旁、景点附近、树荫下等,并注重其舒适性与美观性;垃圾桶则要合理设置在人流密集区域与主要活动场所,方便游客丢弃垃圾,保持园林环境整洁。例如,一些现代园林中设置的创意雕塑,以独特的造型与材质吸引游客的目光,同时传达出某种文化理念或情感主题,成为园林中的艺术亮点。

园林建筑与小品在布局时还需考虑与周边植物、地形、水体等元素的关系。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或藏于山林之间,或倒映于水面之上,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画面。小品则可利用植物进行衬托或遮蔽,使其更加自然地融入园林环境中。

园林布局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设计理念、场地条件、空间结构、景观序列、植物配置、园路铺装、园林建筑与小品等多方面因素。只有通过精心规划与巧妙设计,才能打造出既美观实用又富有文化内涵与生态价值的园林景观,为人们提供一个愉悦身心、亲近自然、感受文化的理想场所。在未来的园林设计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与创新,将新的技术、材料、理念融入园林布局之中,以适应时代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与生活品质要求。

园林布局中的对称与均衡之美是园林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它们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和谐、稳定与舒适感,以下将从多个方面举例说明:

皇家园林中的对称与均衡

- 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布局体现了严格的对称与均衡之美。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基址,亭台楼阁、水榭长廊等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如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中心,两侧对称布置着众多的配殿和楼阁,建筑之间通过游廊相连,形成了一个严谨而规整的建筑群。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气派,更使得整个园林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稳定感和庄重感。

- 凡尔赛宫园林: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对称与均衡美的典范。园林以宫殿建筑为中心,沿中轴线向两侧延伸,形成了一条长达数公里的中轴线景观带。在这条中轴线上,依次布置着修剪整齐的花坛、喷泉、雕塑和水池等景观元素,两侧则是对称的树林和草地。整个园林的布局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左右两边完全对称,给人一种无比规整、严谨的美感,同时也彰显出了法国王室的绝对权威和奢华。

私家园林中的对称与均衡

- 苏州拙政园:拙政园虽为私家园林,但其在部分区域也巧妙地运用了对称与均衡的手法。例如,拙政园的东花园中,秫香馆与涵青亭相对,中间以开阔的水面和曲折的回廊相连,形成了一种相对对称的布局关系。秫香馆建筑体量较大,为了达到视觉上的均衡,涵青亭在造型上更为精巧,同时周边配以山石、花木等元素,使得整个景观既具有对称的秩序感,又不失自然的灵动与变化。

- 网师园:网师园的布局也体现了对称与均衡之美。如万卷堂和撷秀楼位于园林的中轴线上,左右两侧的庭院空间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了一种均衡的效果。一侧的庭院以假山为主景,另一侧则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木、亭台等,两侧景观元素虽不相同,但在体量、色彩、质感等方面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均衡,给人以和谐、舒适的视觉感受。

现代城市公园中的对称与均衡

- 纽约中央公园:纽约中央公园是现代城市公园规划的经典之作,其在整体布局上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对称与均衡手法。公园以矩形的绿地和湖泊为中心,四周分布着众多的步行道、休闲广场、运动场地和景观小品等。从宏观上看,公园的南北两侧在功能布局和景观元素的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如南侧的绵羊草原与北侧的大草坪相对应,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平衡感。同时,公园内的各个区域通过蜿蜒的道路和桥梁相互连接,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均衡,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又营造出了自然而和谐的景观氛围。

- 上海世纪公园:世纪公园在布局上也体现了对称与均衡之美。公园以大面积的草坪和湖泊为主体,主入口广场与世纪花钟相对,形成了一条隐含的中轴线。沿着中轴线两侧,分布着对称的树林、花卉园和休闲区等。例如,东侧的梅园和西侧的樱花园相对应,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但都为公园增添了色彩和美感。这种对称与均衡的布局使得公园具有一种简洁明了的秩序感,方便游客游览和休闲活动的开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化主题园林中的对称与均衡

- 日本枯山水庭院:日本枯山水庭院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园林,其布局中蕴含着独特的对称与均衡之美。以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院为例,庭院中以白沙象征大海,以石块象征岛屿和山峦,整个庭院的布局呈现出一种简洁而严谨的对称关系。白沙铺地的形状和石块的摆放位置都经过精心设计,左右两侧的白沙纹路和石块分布基本对称,给人一种宁静、深远的美感,同时也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秩序的崇尚。

- 伊斯兰园林:伊斯兰园林在布局上也非常注重对称与均衡。如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狮子庭院,庭院的四周是柱廊和建筑,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池,水池的四周对称分布着12只白色大理石狮子雕塑,喷出的泉水落入池中,形成了一种灵动而均衡的景观效果。建筑的装饰和植物的种植也都遵循着对称的原则,使得整个庭院充满了浓郁的伊斯兰文化气息和和谐之美。

通过以上众多园林实例可以看出,对称与均衡之美在园林布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既可以体现出园林的庄重、威严,又可以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氛围,还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在园林设计中,合理运用对称与均衡的原则,能够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