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生丝短缺危机 桑基鱼塘生态鱼塘(2 / 2)

但是,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生丝,用于生产蜀锦了。如果蜀锦短缺,那整个商业模式将会面临危机,短期还好,甚至能借此调高蜀锦物价,但如果长期不能持续供应的话,甚至出现签署的商业协议不能履行,我们辛苦构建的‘蜀锦-蜀币’模式也会面临崩溃的风险。

为了提高生丝的产量,之前相府似乎有人提出过一个‘改稻为桑’计划,但是被诸葛丞相给否了。”顾千帆跟我说道。

“现阶段实行‘改稻为桑’的话,不符合农民的基本利益,丞相是了解民生的。农民的心态就是可以不赚钱、但一定不能饿到,不去种粮食,反而去种赚钱的蚕丝,万一遇上灾年,恐怕就会闹饥荒的。

眼下的蜀汉,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而且强敌环伺,根本冒不起这个险。况且未来的军事计划也需要足够的粮食,粮食安全也是个大问题。”我分析说道。

“所以,我就来求教你来了。你是‘蜀锦-蜀币’体系的制定者,以你的智谋,定能化解危机的。”顾千帆说道。

“你少来恭维,我能凭空变出蚕丝吗?

我看你不是求教,你是来求救吧。想让我让手底下这部分民众改变种植粮食,转而去种桑养蚕。”我看出了顾千帆的心思。

“陈主簿、陈校尉,你就帮帮忙吧。如果蜀锦的产量陷入滞涨,那蜀中区域的发展也会停顿的。”顾千帆说道。

“好,你容我想想。我会着手安排的,但首先你得让丝绸商提前付蚕丝的钱,换成足够的粮食储备在成都粮库中,民生是大计。”我说道。

“好,我立刻去和丝绸厂商去谈。我们太守府入股了这些产业,有话语权的。”顾千帆保证。

而我想到即将用来发展种植业的鱼塘附近便可以用来种植桑树养蚕,发展桑基鱼塘的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种桑养蚕的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而且保护生态环境,是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桑基鱼塘系统巧妙地利用水网洼地,通过深挖形成池塘,而挖掘出的泥土则被精心堆砌在池塘四周,构筑成高耸的基围。这些基围上广泛种植桑树,池塘中则放养鱼类。这一系统中,桑叶是养蚕的重要原料,蚕的排泄物(蚕沙)随后成为鱼类的天然饲料,实现了资源的初步转化。更为精妙的是,鱼塘中定期清理的淤泥富含养分,被再次利用作为桑树的有机肥料,从而形成了一个闭环的、高效益的生态农业循环。

此系统的显着特点可归纳为三方面:首先,它实现了种桑、养蚕与养鱼三者之间的紧密融合与相互促进,生产环节紧密相连,互为依存;其次,通过植物(桑树)与动物(蚕、鱼)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个生态平衡、资源循环利用的良性系统;最后,系统内部塘与基的布局经过精心设计,比例大致维持在六比四或七比三,即六成面积用于池塘养殖,四成或三成面积则用于基围种植,这样的布局既确保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又兼顾了陆地的生产潜力,实现了水陆资源的完美结合与高效利用,最终达到了“双赢”的经济效果,其产出远超传统农作物种植的数倍。

如此,完美地利用湖泊、移民的劳动力,转为为了更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农业模式,解决了蜀中地区生丝短缺的问题,保证了“蜀锦-蜀币”模式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