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王忠嗣战功卓着,唐玄宗下诏授予他左金吾卫大将军,不久后又兼任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使副使、大同军使等职务。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新的任命正式下达,王忠嗣获任河东节度使一职。此时的他年仅35岁,却已荣任一方节度使,如此年轻就取得这样的成就,简直就是一个传奇。但对于王忠嗣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王忠嗣又兼任了朔方节度使一职。在唐朝的边防实战中,河东和朔方地区的地位最为重要,而朔方则更是关键所在。因为朔方这个地方局势极其复杂,不仅需要应对来自突厥势力的威胁,还要直接面对新崛起的如契丹、西祖侍卫回湖葛罗路等部落的挑战。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军将领赵成仙对昔人怒介部的征讨失利,导致所有粮草资重尽失。面对唐军的失利,王忠嗣亲自统领大军跨越桑干河,直击昔人的老巢,三战三胜,最终在漠北展现出强大的军威,胜利归来。为了全面收复草原的几大部落,王忠嗣改变了以往的作战策略,不再一味地勇猛进攻,而是更加注重智谋和策略。
在这段时间里,王忠嗣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谋和勇气,与突厥的巴西米葛罗路回合三部进行外交周旋,并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手段,成功地煽动了内部矛盾,利用反间计逐个击破敌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北方的胡人大多臣服于大唐的统治之下。这些年的征战经历,让王忠嗣逐渐从一个年轻的勇士转变为一名卓越的军事战略家。从朔方郡到云中郡,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他精心构建了一套完善而持久的防御体系。自从唐朝名将张仁旦之后的四十多年,王忠嗣继承了他的遗志,使得胡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再侵犯唐朝的边境。此时的王忠嗣,成为了守护唐朝边疆的定海神针。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王忠嗣迎来了人生中的辉煌时刻,他一人兼任四镇节度使,掌控着大唐帝国大部分的军队力量。万里边疆的安全完全依赖于他一人。
自大唐开国以来,王忠嗣的功绩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就在天宝六年,唐玄宗给王忠嗣下达了一个令他难以接受的指令——进攻石堡城。石堡城地处战略要地,但规模较小且位于半山腰,只有一条通道可供进攻,攻克难度极大。因此,王忠嗣表示反对,并认为应等待时机再做打算。但好大喜功的唐玄宗并不愿意等待太久:“我大唐帝国怎能被这小小的城堡阻挡?既然你王忠嗣不愿意采取行动,那我就派遣其他人去!”就这样,主战派董延光登上了历史舞台。不出王忠嗣所料,唐军不仅没有攻克石堡城,反而在前来增援的吐蕃军队面前狼狈逃窜。面对唐玄宗要求王忠嗣分兵进攻石堡城的命令,他态度消极。此时身为下属的李光弼对老领导的处境感到忧心忡忡,因为这种行为无疑是与领导的决策背道而驰。
他于是劝王忠嗣还是听从领导的决定,迅速合兵进击石堡城。但王忠嗣却不以为然地说道:“我平生的初恋难道是追求显贵吗?如今力争一成,得到了它也未能遏制敌人,没有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我怎么能以数万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官职呢?”
我们常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正如我曾看到过的一句话:“军人的人道,无非就是使得自己手下的士兵烧死几个。”而王忠嗣身为统帅,他并不认为战争只是为边疆博取战功之用,而是真正的心怀坦荡、忠心为国,堪称名将的典范。
然而,王忠嗣忽略了皇权之下的政治残酷性。他忘却了他和唐玄宗并非亲生父子,即便真是亲生父子,在君臣关系跟前也是微不足道的。《新唐书》对王忠子做出“忠于谋生”的评价甚是恰当。
在数千载之人情社会中,与领导对抗,通常都不会有好结果。于是,一场针对王忠嗣的风暴悄然降临。玄宗的冷落,亦给了小人可乘之机,譬如奸臣李林甫。李林甫心胸狭隘,但凡朝中有人于皇帝面前崭露头角,定然难以逃脱其毒手。故而,在李林甫的授意下,有人向唐玄宗呈递了一道奏疏,称王忠嗣与太子自幼相伴,关系密切,且曾言欲助太子早日登上皇位。不得不言,做一个奸臣亦需具备政治才能,李林甫之诬陷可谓是切中要害,直抵玄宗心窝。自古以来,太子作为储君,乃未来之皇帝,即便为父子兄弟,太子作为法理上之继承人,亦会受到现任皇帝之猜忌,唯恐太子谋害自己,篡夺皇位。因此,许多皇帝都会有意压制太子。
唐玄宗自开元盛世后,渐趋安逸享乐。愈发珍视皇位的唐玄宗,对早先的太子李瑛心生戒备。于是,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诬告太子李英兵变谋反,唐玄宗未经深思便轻易信之,随后将与此事相关的三个儿子尽皆诛杀。此乃唐朝着名的“三树之祸”。由此亦可见,作为历经宫廷血腥政治斗争而登上皇位的唐玄宗,对于权柄的掌控异常敏感。这道奏书直接致使王忠嗣深陷囹圄。若非哥舒翰饮酒误事,王忠嗣险些被处死刑。当时正值哥书翰接替王忠嗣担任陇右节度使,故而在述职之时,借机为自己的老领导王忠寺求情,请求以自身官职替王忠嗣赎罪。面对哥书翰的一片忠心,唐玄宗的怒气才稍有平息,然而仍将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就在同年,历经挫折的王忠嗣突然暴毙,年仅 44 岁。
一代名将,竟在风华正茂之际溘然长逝,着实令人扼腕叹息。王忠嗣的离世,致使大唐失去了一位可制衡安禄山的中流砥柱,于是安禄山势力日益膨胀。身为盛唐赫赫有名的名将,王忠寺不仅比安禄山年轻两岁,李光弼、哥舒翰等名将皆由王忠寺悉心栽培而成。倘若王仲寺仍在,安禄山是否敢起兵造反,尚是未知之数。即便安禄山造反,以王中寺远超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声望,平定叛乱的难度亦将大大降低。故而,王忠嗣不死,安禄山反不反,并非只是一句空话。总之,这位盛唐唯一的名将,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世了。而王忠嗣作为李靖之后,大唐最璀璨的将星,其意义不仅在于安邦定国,更在于他公而忘私、一心为国的高尚品德。《孙子兵法》开篇便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于石堡城一事,为国家计,王忠嗣宁可弃官罢职,亦不肯以万余士兵之性命换己之官爵,此乃军人之仁德,亦为李光弼为其个人魅力所折服,而葛舒翰宁以己之官爵换王忠嗣性命之缘由。
在那个如梦如幻、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一位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领,被他的众多忠实追随者簇拥在中心。这位将领就是王忠嗣,他不仅自身英勇无畏,还拥有一批杰出的手下,包括哥书翰、郭子仪、李光弼等,甚至还有后来崛起的新星李晟。他们都是令人敬仰的大人物,但王忠嗣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和领袖。
王忠嗣被誉为盛唐第一名将,身兼大唐四镇节度使,战功赫赫。他成功降服了契丹,又在与吐蕃的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使得大唐边境得以安宁。他的存在就像一根定海神针,守护着大唐的繁荣与安定。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只要王忠嗣在世,安禄山必定不敢谋反。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这位曾经光芒四射的盛世名将,最终却以悲剧收场。历史的车轮无情地滚动,他的辉煌与荣耀在瞬间化为乌有,只留下人们对他的深深怀念和感慨。只因与领导唐玄宗的一次顶嘴 而被降职处分后暴毙而亡, 令人惋惜。
王忠嗣 ,祖籍太原郡祁县, 后徙居华州郑县, 此处需略述其家世背景 ,王忠嗣出身太原王室 ,乃实打实的贵族血统, 熟知隋唐史者皆知 隋唐之时乃身份制之社会 世家大族于社会上具崇高之威望与地位。
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 ,有五支最为尊贵及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林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王 ,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子族。由此也能看出 ,王忠嗣的家世背景却也是显赫至极 ,王忠嗣的父亲王海滨,正是凭借着家族的功勋和地位,得以通过门荫制度进入仕途,并担任了太子右卫率这一重要职务,官职正四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个级别的官员已经算是相当高的职位了。尽管有人可能会认为王忠嗣的从军之路有一定的“拼爹”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本身也是一位英勇无畏、善于征战的猛将,尤其在西北地区享有盛誉。要了解王忠嗣的成长历程,就必须从他的父亲王海滨开始说起。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的某一天,一个年仅九岁的少年趴在唐玄宗面前,悲痛欲绝地放声大哭。他那悲壮的哭声让周围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这个少年就是后来名震盛唐的名将王忠嗣,只是当时他还叫做王迅。
不久之前,一群土匪侵犯了大唐的陇右地区。王忠嗣的父亲王海滨跟随陇右防御使薛讷出征吐蕃,参与了着名的武街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王海滨作为先锋大将,英勇无畏地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令人愤慨的是,其他将领因嫉妒他的功绩,拒绝支援,导致他孤身奋战,最终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王海滨战死之后,唐玄宗特意下令让人把年仅九岁的王忠嗣带到内殿。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看着眼前这个伤心欲绝、痛哭流涕的孩子,唐玄宗心生怜悯之情,拉起王忠嗣安慰道:“你就像霍去病的遗孤一样啊!长大之后是要当将军的人 。”
为了让王迅不忘父亲的忠义之心,唐玄宗便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做忠嗣,意思是忠良之后。此次唐玄宗将王忠嗣带进宫来收为养子,让他享受与诸皇子等同的待遇。在青少年阶段,王忠嗣与太子李亨二人同时共寝,关系十分密切。而太子李亨正是未来的唐肃宗,既是皇帝的干儿子,又是太子的死党,王忠嗣的政治资本硬的让人羡慕嫉妒恨。然而王忠嗣虽生长在富贵繁华的宫廷中,但他身上却丝毫没有富贵子弟的顽固交涉之气。长大以后的王忠嗣勇猛刚毅,寡言少语,且颇有军事天赋。每次唐玄宗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都对答如流,这也让唐玄宗十分器重,他说:“你今后必然成为良将!”
时间来到了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这一年,王忠嗣跟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标川战役中,王忠嗣率领着三百名轻骑,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吐蕃军队。尽管面临着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但王忠嗣毫不畏惧,一马当先地冲入敌阵,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这场战斗异常激烈,唐军最终取得了胜利,斩杀敌人数千人,并缴获了大量的羊马等战利品。这次胜利使得王忠嗣一举成名,被提升为左武卫将军、代北都督,并获封为清原县男。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一名三品官员,地位超越了他的父亲。
到了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河西节度使杜希望企图攻取新城,但苦于没有得力的将领。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王忠嗣,声称如果想要攻克新城,只有依靠王忠嗣才行。果不其然,当王忠嗣加入唐军后,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唐军士气大振,攻势凌厉,最终成功夺取了新城。史书称赞他在此次战役中的功劳最大,凭借这个功绩,他再次获得晋升,担任左威卫郎将,官至四品。
可能有人会感到困惑:王忠嗣之前不是已经官至三品了吗?为何立了功却被降职了呢?事实上,这里面有一段小插曲。在御标船之战结束后不久,王忠嗣因与另一位将领皇甫惟明发生矛盾,遭到他人诬告,被贬为东阳府果毅都尉。因此,此时的王忠嗣正处在事业重新攀升的阶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军攻占新城后,吐蕃随即展开反攻,但这恰好给了王忠嗣刷取个人战绩的绝佳机会。面对敌军的进攻,他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左右砍杀,杀敌数百人。吐蕃军队惊慌失措,自相践踏。唐军趁机从侧翼袭击,吐蕃军遭遇惨败。
鉴于王忠嗣战功卓着,唐玄宗下诏授予他左金吾卫大将军,不久后又兼任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使副使、大同军使等职务。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新的任命正式下达,王忠嗣获任河东节度使一职。此时的他年仅35岁,却已荣任一方节度使,如此年轻就取得这样的成就,简直就是一个传奇。但对于王忠嗣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王忠嗣又兼任了朔方节度使一职。在唐朝的边防实战中,河东和朔方地区的地位最为重要,而朔方则更是关键所在。因为朔方这个地方局势极其复杂,不仅需要应对来自突厥势力的威胁,还要直接面对新崛起的如契丹、西祖侍卫回湖葛罗路等部落的挑战。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军将领赵成仙对昔人怒介部的征讨失利,导致所有粮草资重尽失。面对唐军的失利,王忠嗣亲自统领大军跨越桑干河,直击昔人的老巢,三战三胜,最终在漠北展现出强大的军威,胜利归来。为了全面收复草原的几大部落,王忠嗣改变了以往的作战策略,不再一味地勇猛进攻,而是更加注重智谋和策略。
在这段时间里,王忠嗣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谋和勇气,与突厥的巴西米葛罗路回合三部进行外交周旋,并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手段,成功地煽动了内部矛盾,利用反间计逐个击破敌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北方的胡人大多臣服于大唐的统治之下。这些年的征战经历,让王忠嗣逐渐从一个年轻的勇士转变为一名卓越的军事战略家。从朔方郡到云中郡,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他精心构建了一套完善而持久的防御体系。自从唐朝名将张仁旦之后的四十多年,王忠嗣继承了他的遗志,使得胡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再侵犯唐朝的边境。此时的王忠嗣,成为了守护唐朝边疆的定海神针。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王忠嗣迎来了人生中的辉煌时刻,他一人兼任四镇节度使,掌控着大唐帝国大部分的军队力量。万里边疆的安全完全依赖于他一人。
自大唐开国以来,王忠嗣的功绩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就在天宝六年,唐玄宗给王忠嗣下达了一个令他难以接受的指令——进攻石堡城。石堡城地处战略要地,但规模较小且位于半山腰,只有一条通道可供进攻,攻克难度极大。因此,王忠嗣表示反对,并认为应等待时机再做打算。但好大喜功的唐玄宗并不愿意等待太久:“我大唐帝国怎能被这小小的城堡阻挡?既然你王忠嗣不愿意采取行动,那我就派遣其他人去!”就这样,主战派董延光登上了历史舞台。不出王忠嗣所料,唐军不仅没有攻克石堡城,反而在前来增援的吐蕃军队面前狼狈逃窜。面对唐玄宗要求王忠嗣分兵进攻石堡城的命令,他态度消极。此时身为下属的李光弼对老领导的处境感到忧心忡忡,因为这种行为无疑是与领导的决策背道而驰。
他于是劝王忠嗣还是听从领导的决定,迅速合兵进击石堡城。但王忠嗣却不以为然地说道:“我平生的初恋难道是追求显贵吗?如今力争一成,得到了它也未能遏制敌人,没有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我怎么能以数万人的生命去换取一个官职呢?”
我们常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正如我曾看到过的一句话:“军人的人道,无非就是使得自己手下的士兵烧死几个。”而王忠嗣身为统帅,他并不认为战争只是为边疆博取战功之用,而是真正的心怀坦荡、忠心为国,堪称名将的典范。
然而,王忠嗣忽略了皇权之下的政治残酷性。他忘却了他和唐玄宗并非亲生父子,即便真是亲生父子,在君臣关系跟前也是微不足道的。《新唐书》对王忠子做出“忠于谋生”的评价甚是恰当。
在数千载之人情社会中,与领导对抗,通常都不会有好结果。于是,一场针对王忠嗣的风暴悄然降临。玄宗的冷落,亦给了小人可乘之机,譬如奸臣李林甫。李林甫心胸狭隘,但凡朝中有人于皇帝面前崭露头角,定然难以逃脱其毒手。故而,在李林甫的授意下,有人向唐玄宗呈递了一道奏疏,称王忠嗣与太子自幼相伴,关系密切,且曾言欲助太子早日登上皇位。不得不言,做一个奸臣亦需具备政治才能,李林甫之诬陷可谓是切中要害,直抵玄宗心窝。自古以来,太子作为储君,乃未来之皇帝,即便为父子兄弟,太子作为法理上之继承人,亦会受到现任皇帝之猜忌,唯恐太子谋害自己,篡夺皇位。因此,许多皇帝都会有意压制太子。
唐玄宗自开元盛世后,渐趋安逸享乐。愈发珍视皇位的唐玄宗,对早先的太子李瑛心生戒备。于是,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诬告太子李英兵变谋反,唐玄宗未经深思便轻易信之,随后将与此事相关的三个儿子尽皆诛杀。此乃唐朝着名的“三树之祸”。由此亦可见,作为历经宫廷血腥政治斗争而登上皇位的唐玄宗,对于权柄的掌控异常敏感。这道奏书直接致使王忠嗣深陷囹圄。若非哥舒翰饮酒误事,王忠嗣险些被处死刑。当时正值哥书翰接替王忠嗣担任陇右节度使,故而在述职之时,借机为自己的老领导王忠寺求情,请求以自身官职替王忠嗣赎罪。面对哥书翰的一片忠心,唐玄宗的怒气才稍有平息,然而仍将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就在同年,历经挫折的王忠嗣突然暴毙,年仅 44 岁。
一代名将,竟在风华正茂之际溘然长逝,着实令人扼腕叹息。王忠嗣的离世,致使大唐失去了一位可制衡安禄山的中流砥柱,于是安禄山势力日益膨胀。身为盛唐赫赫有名的名将,王忠寺不仅比安禄山年轻两岁,李光弼、哥舒翰等名将皆由王忠寺悉心栽培而成。倘若王仲寺仍在,安禄山是否敢起兵造反,尚是未知之数。即便安禄山造反,以王中寺远超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声望,平定叛乱的难度亦将大大降低。故而,王忠嗣不死,安禄山反不反,并非只是一句空话。总之,这位盛唐唯一的名将,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世了。而王忠嗣作为李靖之后,大唐最璀璨的将星,其意义不仅在于安邦定国,更在于他公而忘私、一心为国的高尚品德。《孙子兵法》开篇便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于石堡城一事,为国家计,王忠嗣宁可弃官罢职,亦不肯以万余士兵之性命换己之官爵,此乃军人之仁德,亦为李光弼为其个人魅力所折服,而葛舒翰宁以己之官爵换王忠嗣性命之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