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历史四大最意难平帝王第四位崇祯皇帝朱由检(2 / 2)

当朱由检的名字出现在天幕上时,众人皆惊。特别是大明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是在思考自己的这位子孙为什么会上意难平帝王榜。而作为朱由检本人的崇祯皇帝,心里面则是惶恐不安,因为意难平肯定不是好的事,而是充满遗憾的事情。而自己这样的皇帝所面临的意难平只有一个,也是自己最不愿意面对、最恐惧的——大明亡了,而且是亡在了他的手里。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他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无尽的黑暗之中,无法逃脱。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努力想要拯救这个国家,但却最终未能成功。他想起了那些被他寄予厚望的大臣们,他们却背叛了他;他想起了那些百姓们,他们对他失望透顶。这些回忆像刀子一样刺痛着他的心,让他痛苦不堪。

崇祯皇帝不禁感叹道:“朕为何会在意难平帝王榜上?难道真的是朕无能吗?”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尽到了一个皇帝的责任。自己真的没有办法去面对太宗太祖了吗?想到这里这么饱经风霜的帝王眼角的泪水,不自觉的滑滑落下。

1611 年朱由检生于北京紫禁城慈安宫,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由于母亲刘氏为侍寝宫女,身份卑微,使得朱由检自幼便不得其父待见。

1616 年,朱由检生母刘氏因触怒明光宗朱常洛,被杖毙。年仅五岁的朱由前便交由父母心里抚养,所以崇祯从小便缺失了父爱母爱,这也是他悲惨命运的开端。

1620年,明神宗朱义军驾崩,明光宗朱常洛继位,然而仅在位一个月,便也相继离世。随后,朱由检的兄长朱由校即位。

1622年,12岁的朱由检被明熹宗朱由校封为信王。由于年龄较小,朱由检并未就藩。但封王的圣旨并没有让他高兴多久,养母东里便病逝了,朱由检的童年再次变得孤单。

1625年,朱由校下诏为信王挑选王妃,次年开始在北京城为其兴建信王府。朱由校在位期间,一心沉迷玩乐,无心朝政,致使朝中大权落在宦官魏忠贤手中。魏忠贤在击败东林党派后,一人独大,权势滔天,整个大明王朝被其搞得乌烟瘴气,如同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此时的朱由检作为藩王,对于宦官弄权的弊端都看在眼里,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韬光养晦,暗中记下魏忠贤的每一笔账。

时间来到公元1627年,这一年朱由校病入膏肓,由于膝下并无子嗣,便紧急召集信王朱由检入宫,将皇位传于他。很快,朱由校驾崩于乾清宫,年仅23岁,在位仅七年。

同年,17岁的朱由检奉诏继承皇位,是为明思宗,改年号为崇祯。明思宗朱由检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魏忠贤,意图实现拨乱反正。然而,此举却打破了朝堂上的政治平衡,使得原本被压制的文官集团迅速崛起,并最终获得了独大的地位。

在公元1628年的时候,明思宗朱由检为了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重新启用了袁崇焕作为兵部尚书,并将收复全辽的重任托付给了他。而就在同一年,陕西长城遭受了一场严重的旱灾,这使得当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王二挺身而出,带领着众多农民发起了起义。他们勇敢地杀死了知县,并笑着隐居到山林之中,由此正式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到了1629年,明思宗朱由检又任命杨贺担任陕西三边总督,专门负责处理陕西地区的民变问题。同时,他还要求杨贺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方针来处理此事。在短期内,这个策略确实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许多起义者纷纷接受招安,局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然而,在同年的十一月,袁崇焕成功击退了后金军队,但不幸的是,魏忠贤的余党趁机上奏弹劾袁崇焕与敌人勾结。与此同时,皇太极也巧妙地利用了反间计,使得明思宗朱由检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最终,明思宗朱由检在听信了这些谣言之后,果断地下令逮捕袁崇焕入狱。随后,在第二年,袁崇焕被处以极刑——凌迟处死。

小主,

公元1631年,由于当时根本的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之前那些被招安的人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安置,于是他们就再次发动了起义。明思宗朱由检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立刻下令让洪承畴担任陕西三边总督,并要求陕西督府积极采取措施平定叛乱。

同年十一月,皇太极率领后金军成功攻陷了大凌河城。而孔有德和耿仲明在支援大凌河城时竟然叛变投降,直接投奔了皇太极。这使得后金军队得以顺利攻陷旅顺,并且将明朝红衣大炮的先进技术传到了后金。从此以后,明军在作战中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到了1636年,在洪承畴、卢相生和孙传庭三人的通力合作下,起义军遭受重创,连连败退。最终,他们成功擒获了高迎祥。然而,起义军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们推举李自成为新的“闯王”,再次起兵反抗明朝。

就在同一年的四月,皇太极正式称帝,建立了满清政权。紧接着,他派遣军队大规模侵略京西地区,这次事件被称为“明子之变”。

10月13日,明思宗朱由检决定启用杨嗣昌为兵部尚书,期望这位经验丰富、富有才华的官员能帮助国家摆脱困境。不久之后,朱由检更是将杨嗣昌提拔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赋予他更大的权力和责任。

1638年,杨嗣昌提出了四六正与十面网的战略,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绝大部分起义军被剿灭,李自成也被迫率领着仅剩的18骑逃窜。然而就在此时,皇太极第五次发兵入侵,导致荆棘告急,史称“戊寅之变”。面对如此危机,朱由检紧急调动洪承畴、孙传廷等将领前往秦王,但他们对于清军的攻击却无力还击。

这场战争过后,卢象升壮烈牺牲,孙传庭被打入大牢,洪承畴则被调任以防御清军。明朝彻底陷入被动局面,形势变得异常危急。而这一切也给了李自成喘息的机会,他趁机重新扩充军队,实力再度强大起来。自此以后,明朝的内部和外部局势都变得极为不利,前景黯淡无光。

公元 1641 年,全国多个省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灾民们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不堪。然而,明朝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安置这些灾民,导致他们无奈之下纷纷加入了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自成的队伍不断壮大,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了中原地区,并开始对城池发起攻击。面对这一局势,明思宗朱由检决定启用傅松隆担任陕西三边总督,率领军队前往开封支援,试图阻止李自成的进攻。可惜的是,傅松隆最终没能抵挡住李自成的攻势,在相城被擒杀。

次年,即公元 1642年,明思宗朱由检又一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得不释放了被囚禁的孙传庭,并任命他为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军队在潼关再次对李自成进行围剿。然而,这场战役以失败告终,孙传庭的军队遭遇了惨败,他本人也战死沙场。与此同时,清朝军队再次发动入侵,这次入侵与之前的情况相似。清军攻陷了88座城池,掠夺了大量财物、人口和牲畜等战利品,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1643 年,明思宗朱由检心急如焚,急于改变当前的不利局面。他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孙传庭身上,命令他出关剿灭李自成。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孙传庭在汝州遭遇惨败,不久后便战死在潼关。

十月,李自成攻占西安,并迅速掌控了整个陕西地区。面对如此困境,明思宗朱由检不得不派出于英贵和李化熙来接替孙传庭,但这一切努力都无法挽回局势的恶化。

1644 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紧接着,他率领大军东进山西,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北京。明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面临着覆灭的厄运。

明思宗朱由检坚守着“君王死社稷”的信念,坚决拒绝投降。最终,他选择在煤山结束自己的生命,年仅33岁,在位17年。至此,明思宗朱由检走完了他那可悲又可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