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巾舞,鞞舞的超绝(1 / 2)

王沈厚重脸皮道:“济阳侯多半是在说笑,若是您都这样说,那我等这样从伪魏过来的人可怎么办?今日我等既然有缘结实您,您日后可要在朝堂之上多多照顾我等啊!”

吴清心道这王处道真是会巴结啊,自己跟他才第一次见面,因为买卖自己用不到的一处宅子,他就想攀附,不过这样的人这些年自己还是见了很多了,也说不上过于反感,

吴清道:“这些都好说,只要我能帮得上忙,也能帮话,我还是会帮你们的。”虽说他不怎么看得上王处道,但他也还是要看些左将军郭修的面子,

毕竟他们是一起的,不看僧面也要看一下佛面嘛,说不定日后也要有求于郭修的时候,郭修现在就已经是左将军,日后说不定真能做上车骑将军之类的四将军,

那对吴氏的作用可就很大了,结交一下、日后常常走动也是无妨的,他吴氏家大业大的,是不缺这点办宴会的,多结交一些朝中的大小官员也是很好的,他吴氏要在蜀汉很好的生存下去,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晚宴时分,吴清让府中的歌姬准备了舞蹈供众人欣赏,吴清轻轻拍着手掌,片刻之后穿着鲜艳衣裙的歌姬鱼跃而入,道:“诸位新到成都,想必还没欣赏过我蜀国的巾舞罢?今日便让诸位换换口味。”

王沈笑着:“今日我等可是有眼福了。”

舞姬微微屈身向吴清行过礼之后,吴清摆手道:“可以开始了。”

而后面容姣好、身材苗条的舞姬便开始在厅中的空地处翩翩起舞,舞人所持的双巾有的等长,有的长短不一,舞姿热烈奔放。有乐队伴奏,以鼓为主,并有拊掌而歌者。这巾舞有歌辞可供演唱,是比较注重节奏的舞蹈。舞女高髻细腰,穿着分为四片的舞裙,裙长及地,双手各持一巾而舞。

陈广钦道:“相传这巾舞是由周代的鞞舞演变而来,今日仔细观之,果真与魏、吴两国的新舞有很大的不同,很有古韵。”

鞞舞是我国中古前期舞蹈。因执鞞鼓而舞,故名。过去有一种玩具,很受小朋友的喜爱,如果用双手来回搓动它的手柄,就会发出波隆波隆的声音,这种玩具就是拨浪鼓。拨浪鼓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是一种被称为鞉(táo)鼓的乐器。

有三个舞伎一起跳的,最中间的是一个头戴冠,身着广袖长服,腰间束带的舞者。这位舞者双臂扬起,举袖起舞,舞姿典雅华丽;左边的伎人头上有帻(古时的一种头巾),上身袒裸、肚大腰圆。只见他曲腿弯腰,手摇鞉鼓而舞;右侧也是一个上身袒露、穿喇叭长裤的伎人。他昂首抬头,手中挥舞着两支短剑,右足上提,正欲踏击足下的一只鼓。

也有一伎头戴小帽,裸露上身,双腿弯曲作半蹲状。一手向前伸出,一手举鞉鼓而舞;砖的左下方,是一位头戴冠、身着长袍、跪坐于地的乐伎正在挽袖抚琴。画面正中是一个头戴冠、身穿宽袖长袍的舞伎,只见他扭腰摆胯,挥动着手中的长巾,舞姿超然。

鞞舞又称鼙舞,这个舞蹈名称的得来,正是因为舞者手中所持的鞞或鞉。鞞是一种小鼓,最初是军队作战时用于发布命令的,汉代时称骑鼓,并被用于乐舞表演。鞉也是一种小鼓,鼓上有柄,鼓侧有耳槌。摇动鼓柄时,鼓两侧的耳槌击打在鼓面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由于鞞与鞉都是小鼓,因此鞞舞又称鞉舞。

王沈饮了一爵酒道称赞道:“先帝不愧是真正继承大汉江山的人啊,连蜀中的歌舞都是汉时流行的、流传下来的,假以时日陛下必能中兴汉室啊!”

汉宫廷对鞞舞极为重视,汉章帝时还专门为鞞舞配了词曲,如《关东有贤女》《章和二年中》《乐长久》《四方皇》《殿前生桂树》五篇鞞舞曲(这些歌词后来散失无存)。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宫中已不见会鞞舞的伎人。喜爱歌舞的曹操听说汉灵帝西园还有个鼓吹艺人李坚会鞞舞,便召他在宫中指导伎人学习这个舞蹈,并令曹植作新词。又据《乐府诗集》卷五十三记载,后来曹植重新写了《圣皇篇》《灵芝篇》《大魏篇》《精微篇》《孟冬篇》五部鞞舞曲。

后有鞞舞赋曾如此赞叹鞞舞的超绝:“鞞舞焕而特奏兮,冠众妓而超绝。采干戚之遗武兮,同数度于二八。”

很多文献记载都认为鞞舞出自于巴渝舞。如《文献通考·乐考》:“按‘鞞舞’本汉‘巴渝舞’。高祖自蜀汉伐楚,其人勇而善斗,好为歌舞。帝观之曰:‘武王伐纣之歌。’使工习,号曰巴渝舞。”

刘邦所谓的“武王伐纣之歌”,就是指周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巴蜀的响应和参与,尤其是巴人军队十分勇猛,一边冲锋陷阵,一边唱歌跳舞。殷纣王的军队在巴人的舞蹈和歌声中,纷纷阵前倒戈。无独有偶,楚汉战争期间,汉高祖刘邦在巴蜀的阆中招募了七姓賨人为前锋,这些賨(cóng)人就是武王伐纣时巴人的后裔。他们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同样在战斗中载歌载舞,为刘邦“还定三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賨(cóng)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又称寅(yín)人、板楯蛮。崔鸿《十六国春秋》载:“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薄赋其人,口岁出钱四十,巴(地)人谓赋为賨,遂因名焉”。盘瓠之后裔的武溪蛮虽纳賨赋,却不称賨人”(汪玉祥《賨人与賨国》)。古书中记载,该民族勇猛彪悍,且善歌舞。

早在春秋战国之前,賨(cóng)人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都就建在今四川达州市渠县(秦时称宕渠县)的土溪城坝。《华阳国志》记载:“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寅城、卢城。”郦道元《水经注》载:宕渠县“古賨国也,今有賨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有鞞舞和巴渝舞两个舞并存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乐府诗集·魏陈思王鼙舞歌序》引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中是这样解释的:“‘鞞舞’,梁谓之‘鞞扇舞’,即‘巴渝’是也。鞞扇,器名也。鞞扇上舞作‘巴渝弄’,至‘鞞舞’竟,岂非‘巴渝’一舞二名,何异‘公莫’亦名‘巾舞’也。”

鞞舞在民间也十分流行。大多出现在贵族豪门的宴享上,表演人数从一个到多个不等,虽然场面上远不及宫廷表演那样华丽隆重,但艺人的表演水平和受欢迎的程度却毫不逊色,而同时在汉代流行的巾舞则是将舞姬手中的小鼓换成了巾布,算是各有各的美吧。

吴清面色涨红击掌和乐道:“改日若是有机会,我再请诸位来府中观赏鞞舞。”

王沈厚重脸皮道:“济阳侯多半是在说笑,若是您都这样说,那我等这样从伪魏过来的人可怎么办?今日我等既然有缘结实您,您日后可要在朝堂之上多多照顾我等啊!”

吴清心道这王处道真是会巴结啊,自己跟他才第一次见面,因为买卖自己用不到的一处宅子,他就想攀附,不过这样的人这些年自己还是见了很多了,也说不上过于反感,

吴清道:“这些都好说,只要我能帮得上忙,也能帮话,我还是会帮你们的。”虽说他不怎么看得上王处道,但他也还是要看些左将军郭修的面子,

毕竟他们是一起的,不看僧面也要看一下佛面嘛,说不定日后也要有求于郭修的时候,郭修现在就已经是左将军,日后说不定真能做上车骑将军之类的四将军,

那对吴氏的作用可就很大了,结交一下、日后常常走动也是无妨的,他吴氏家大业大的,是不缺这点办宴会的,多结交一些朝中的大小官员也是很好的,他吴氏要在蜀汉很好的生存下去,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晚宴时分,吴清让府中的歌姬准备了舞蹈供众人欣赏,吴清轻轻拍着手掌,片刻之后穿着鲜艳衣裙的歌姬鱼跃而入,道:“诸位新到成都,想必还没欣赏过我蜀国的巾舞罢?今日便让诸位换换口味。”

王沈笑着:“今日我等可是有眼福了。”

舞姬微微屈身向吴清行过礼之后,吴清摆手道:“可以开始了。”

而后面容姣好、身材苗条的舞姬便开始在厅中的空地处翩翩起舞,舞人所持的双巾有的等长,有的长短不一,舞姿热烈奔放。有乐队伴奏,以鼓为主,并有拊掌而歌者。这巾舞有歌辞可供演唱,是比较注重节奏的舞蹈。舞女高髻细腰,穿着分为四片的舞裙,裙长及地,双手各持一巾而舞。

陈广钦道:“相传这巾舞是由周代的鞞舞演变而来,今日仔细观之,果真与魏、吴两国的新舞有很大的不同,很有古韵。”

鞞舞是我国中古前期舞蹈。因执鞞鼓而舞,故名。过去有一种玩具,很受小朋友的喜爱,如果用双手来回搓动它的手柄,就会发出波隆波隆的声音,这种玩具就是拨浪鼓。拨浪鼓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是一种被称为鞉(táo)鼓的乐器。

有三个舞伎一起跳的,最中间的是一个头戴冠,身着广袖长服,腰间束带的舞者。这位舞者双臂扬起,举袖起舞,舞姿典雅华丽;左边的伎人头上有帻(古时的一种头巾),上身袒裸、肚大腰圆。只见他曲腿弯腰,手摇鞉鼓而舞;右侧也是一个上身袒露、穿喇叭长裤的伎人。他昂首抬头,手中挥舞着两支短剑,右足上提,正欲踏击足下的一只鼓。

也有一伎头戴小帽,裸露上身,双腿弯曲作半蹲状。一手向前伸出,一手举鞉鼓而舞;砖的左下方,是一位头戴冠、身着长袍、跪坐于地的乐伎正在挽袖抚琴。画面正中是一个头戴冠、身穿宽袖长袍的舞伎,只见他扭腰摆胯,挥动着手中的长巾,舞姿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