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北岸平陆之地史称北虢(下阳),南岸三门峡之地史称南虢(上阳)。
西虢东迁后,其原封地宝鸡一带史称小虢。
周平王东迁洛邑三年后的公元前767年,郑国吞并了东虢。周平王因郑武公扈从周室东迁有功,竟对郑并东虢纵容不问。
公元前687年,地处宝鸡的小虢亦被秦国吞并。
西虢东迁后衍分的北虢和南虢也先后于公元前658年和655年被晋国所灭。
至此,延续三百八十余年,被称为周虢的周时“五虢”,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周时五虢虽无一幸存,但其遗民并未国亡氏灭。
东虢以及西虢所衍小虢、北虢、南虢亡国之期,其民被迫集体迁徙或分散逃流各地过程中,为避难免害,大多改“虢”为“郭”,这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因古时“虢”、“郭”二字音同字通,所以,虽以虢易郭,其实姓氏脉传未变,宗族承继依然。
更何况同为黄帝苗裔,夏、商时已有以“郭”为姓氏者。
所以《路史·国名记·戍卷》等史料方有“西虢.....南虢......小虢,亦俱曰郭”的记载。应该说,这是郭氏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以虢易郭的最客观、最直接的历史成因。
诸虢遗民由虢而郭的另一原因,还与诸虢亡国后其民逃出城邑,有的移居城外之地有关。
《史记·晋世家》、《春秋左传》等记载:南虢被晋亡后,南虢君主虢公丑携国人逃往京师洛邑,依傍其城“负郭而居,以虢易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古时将外城或近城之地称之为“郭”,所以移居洛邑城外的这部分虢国遗民为免迫害和歧视,便顺势而为,借居地之称亦以“虢”易“郭”,
而后有着周王室血统的虢国遗民便一直以郭为姓,没有再将其改回去,毕竟周王室已成过往云烟,
秦汉以来,晋阳、阳曲诸地多个郭姓支族发展成为太原郡着姓,魏以来成为并州乃至北方着名的门阀士族,而郭淮这一支则为郭氏一族的领袖,
他的父亲郭缊,东汉末时人。郭缊出身于东汉太原郡名门,其族祖父郭遵,东汉兖州刺史,曾为光禄大夫巡行天下。
郭缊的父亲郭全是东汉大司农,郭缊本人在东汉末官至雁门郡太守,如此家世,又有郭氏几百年的积累,自然是无需将这雍凉都督一年两千多石的年薪放在眼里了,
毕竟罚俸禄可比丢了这雍凉都督的官职好太多了,他郭氏缺钱吗?一点也不缺,缺的只是这位高权重、手握重兵的雍凉都督之官职而已,这可是想买也不一定买得到的啊!
雍凉都督位于曹魏的西线,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设立雍、凉将军都督区,以雍凉都督自居,以曹真、司马懿、夏侯玄、郭淮任职。
一般都领凉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头衔,驻武威郡姑臧县。对于雍凉都督来说,顾名思义,镇守着曹魏雍州、凉州这二州之地。
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北伐的主要方向,就是曹魏的雍州、凉州。因此,雍凉都督是对抗蜀汉北伐的关键人物,手中掌握着很大的兵权。
王经也附和道:“丞相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