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由校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讽道:“这群膏粱子弟,跑几步便气喘吁吁,乃至晕厥,真乃大明京营之‘栋梁’,勋贵之‘典范’,令朕大开眼界。”
“继续训练,朕就不信,大明的勋贵子弟皆如此沉沦。”他目光如炬,扫视着那些喘息未定的身影,心中并无多少期待。
实则,这些人在此,更多是作为人质存在。即便是年过四十五者,虽得返家,却以子孙为质,置于南海子,以防其生异心。
正当朱由校沉思之际,王三善躬身而入,恭声道:“臣王三善,恭请圣安。”
“平身。”朱由校挥手示意,打断了自己的思绪。
“秦良玉已至京城,熊廷弼言辽东客军中,唯川军可堪重任。朕欲命秦良玉于川中募兵两万,以备不时之需。”言罢,朱由校与王三善并肩步入旧衙门。
“然秦良玉终归女流,恐难当重任。朕欲请王爱卿为其助力,不知爱卿意下如何?”朱由校言辞间透露出对秦良玉的疑虑与期待。
王三善心中早有计较,闻言便问:“秦良玉之名,臣亦有所耳闻。既为女中豪杰,何不令其直赴辽东,以解燃眉之急?”
“辽东局势复杂,非增兵所能速解。”朱由校摇头叹道,“萨尔浒之败,我大明损兵折将,加之熊廷弼频频索将,先帝亦曾调遣百余将领北上。朕不愿再耗损良将于辽东。若熊廷弼不年失守,我大明将官或将面临青黄不接之困境。”
言毕,朱由校手指紧握,显露出内心的忧虑。川、浙、晋、陕、宁、冀六地,乃大明军官将才辈出之地,而今除冀地外,其余五地精英几乎尽赴辽东,辽沈之败,更使天启年间陷入将才匮乏的困境。若非如此,熊廷弼又何必二赴辽东,采取保守之策,意图三方夹击建奴呢?
昔日辽东战场上,他初露锋芒,竟敢率众与建奴在旷野间展开拉锯较量,英勇非凡。
“此事……”
王三善闻言,眉头微蹙,语气中带着几分谨慎。
“圣上旨意已下,辽东策略转守为要,避战以保将帅安全,此乃上策。”
“然,未战先谋败,朕心尚有另一隐忧。”
朱由校轻摇手,言语间透露出忧虑。
“川中局势微妙,石柱、酋阳两部土司遣兵万余出川,总兵童仲揆、参将周敦吉、都司张神武亦相继离境,川内空虚若谷。”
“自万历改土归流,杨应龙之乱后,川中土司心怀异志者不在少数。朕恐有宵小之徒,趁虚而入,重演播州之乱。”
“言之有理。”
王三善抚须沉思,对皇帝之言深表赞同。
“陛下之意,莫非欲遣臣赴川?”
“正是。”
朱由校颔首,目光如炬,直视王三善。
“朕欲授卿四川巡抚之职,总揽川渝贵滇四地军务,助秦良玉将军广募兵勇,以固根本。”
“臣定当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
王三善躬身领命,言辞恳切。
“王三善,接旨!”
“臣王三善,恭领圣命。”
“朕授卿四川巡抚,掌一方政务,并协秦良玉将军练兵备战。”
“臣领旨,谢主隆恩。”
王三善叩首谢恩,神情庄重。
“此剑,朕赠予卿。”
朱由校解下腰间佩剑,赠予王三善。
“恐明旨下达,惊动川中土司,滋生事端。此剑与秘旨同授,若遇叛乱,卿可调遣川中兵马,雷霆镇压。蛮夷之族,畏威不怀德,当以铁血手段,立威西南,无需请命。”
“若真有此日,川渝贵滇四地兵马,皆归卿节制,便宜行事。”
“臣必赴汤蹈火,誓保西南安宁。”
王三善凝视佩剑,眼眶微湿,心中激荡不已。
他与熊廷弼,皆是性情中人,因直言不讳而遭排挤。今得圣上如此信任,自当以死相报。
王三善叩首之际,心中默念:君恩浩荡,臣必以琼瑶之报,不负桃李之赐。
望着王三善离去的背影,朱由校心中暗许:望秦良玉与王三善联手,提前布局,遏制奢崇明之乱,至少让大明西南得以片刻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