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半小时后,一名试飞站的工作人员带着装有最新测试数据的笔记本电脑走来。
“许工,这是刚刚收集的数据。”
许宁接过电脑,迅速连接电源,准备开始数据分析。
房间里的人迅速聚拢到他身后,形成了紧密的半圆形。
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看到那个小屏幕,前排的几位主动蹲下身子。
这些专家们,来自航空工程领域,都怀着好奇与疑惑,想要了解许宁所说的喘振先兆究竟是怎么回事。
经过软件处理,原本复杂的曲线简化为几条清晰的线条。
内行一眼就能看出,许宁的操作是在特定频率上分离出测量信号的成分。
“看这条。”
许宁指着一条线说道:“这是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波形,在540秒时突然出现,并逐渐增强,直到580秒被系统检测到并采取了措施。20秒后,这个现象消失了。”
人们虽然能看见曲线,但对于它和喘振之间的关系仍然感到困惑。
杨未站出来解释:“当发动机远离喘振风险时,它能有效地抑制小的随机波动。
但随着稳定性的减弱,这些波动可能演变成具有固定频率的不稳定波。从580秒开始……”
有人突然打断,对比另一台电脑的日志后惊呼:
“等等!指挥员在570秒下令将节流阀提升至70%,而许工说的现象出现在540秒,那时节流阀应该还在60%!”
这一发现引发了新的讨论。
显然,问题不是出现在节流阀调整的时候,而是更早就有征兆。
甚至可能是预测逻辑本身存在缺陷。
尽管许宁已经有所名气,但现场大多数人对他并不熟悉。
而且杨未解释的概念相当复杂,大家只能似懂非懂。然而,几位负责人决定暂停试验以作进一步调查。
第一次启动试验就这样草草收场,影响了在场人的士气。
就在这时,一个响亮的声音从人群外传来:
“咱们先别急着全面检查飞机,我个子小,可以钻进进气道里,直接查看风扇和低压压气机的叶片情况。”
一个声音响起,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说话的是个身材瘦小的男人,看起来并不起眼。
杨未好奇地打量着他,觉得这个人有些面生:“朋友,你是哪个部门的?我好像从没见过你。”
“报告,我是林晖,来自606所的发动机结构设计研究员,上个月刚调来试飞站支持十号工程的地面测试和首飞工作。”
林晖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
薛知寿补充说:“林晖同志到的时候,小杨正在京航,没碰过面很正常。”
林晖一边换上工作服一边解释:
“去年下半年我在606所参与了涡喷14压气机的设计改进,起初我们对许工推倒重来的决定也有疑虑,但事实证明他的方案是正确的。
这次我也相信许工的判断,不过看到几位同事还有顾虑,我觉得这样直接检查会更妥当,避免拆解时产生不必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