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措手不及(2 / 2)

面对这位为国家航空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前辈,许宁谨慎回应:

“是有些想法,但还需要在新型教练机上测试DSI进气道的性能和适应性。毕竟改动进气道设计不是小事,不能贸然在十号工程上尝试。”

他心里清楚,DSI进气道是可行的,前世改进型的成功就是证明。

对于中型单发战斗机而言,高速性能的些许牺牲远不如减轻重量和减少阻力来得实际。

然而,歼-10B/C的设计出现在2010年代,当时的技术条件比90年代优越许多。

因此,许宁希望通过一个较为简单的项目积累经验,再考虑应用到歼-10上,以最小化对项目进度的影响。

大约一小时后,1001号原型机终于抵达发动机试车位置。

一切准备工作早在上个月就绪,只待这架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飞机到位。

“地面都清理过了吧?”许宁趁着工作人员固定飞机时,向试飞站主任周自全确认。

尽管这种直白的问题平时可能显得唐突,但在这样关键的时刻,谨慎无过。

周自全理解地点点头:“清理多次了,还用金属探测器检查过,确保没有金属碎屑。”

讨论还在继续,这时工位传来消息:飞机已固定好,电力和液压系统准备完毕。所有人员有序撤离,站在防弹玻璃后的观察室里等待。

几位领导互相看了一眼,最终将对讲机递给了总设计师宋闻聪。

由他宣布这个重要的时刻最合适不过。

宋闻聪看着眼前的老伙伴们以及一位年轻的面孔,点了点头,缓缓拿起对讲机:

“十号工程,1001号原型机,发动机地面试车——开始!”

旁边的工程师随即按下启动按钮。

轰鸣声突然在测试车间内炸开,即便有厚墙阻隔,许宁和他的团队还是能隐约听见。

几秒后,发动机的声音转为平稳的低吼,表明它已经进入怠速状态。

“启动成功!”的欢呼随之响起。

但这次测试远不止看发动机能否启动那么简单。

工程师们需要检查发动机在各种工作条件下的表现,特别是当它与飞机进气道配合时的情况。

即使AL31FN发动机设计成熟,地面测试和实际飞行中的性能可能大相径庭。

“提升至20%... 30%... 40%...”周自全清晰的声音指挥着操作员逐步提高发动机的转速。

一切顺利进行,直到周自全宣布70%的指令。

就在那一刻,警报声打破了平静,电脑屏幕上闪起了警告信号,节流阀自动回退到40%,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报告!节流阀自动减小,系统报警!”操作员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

在这片混乱中,许宁保持冷静。

他意识到这是他的主动稳定性控制系统在起作用,防止潜在的喘振风险。

挤过人群,他走到控制室门口解释说:“是我们的系统检测到了可能的喘振迹象,因此自动调整了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