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个人后天成长再怎么转变,性格中的一些特点却会保留下来。就拿桓温来说,他年轻时好赌,随着入仕并渐渐位高权重,行为上变得收敛,但行事风格上仍有着赌徒的特点。
心存侥幸者,赌徒是也。简单来说,就是想赢怕输。
十八、九岁时的桓温还没什么本钱,做什么都敢拼敢博,为报父仇手刃仇敌,后来领军作战也经常持刀上阵。
北伐前秦、前燕时,桓温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了,但遭逢战况危急,他作为大军主帅却跑到前线冲杀,甚至还数次受创,就像输急眼了的赌徒拿性命押注,指挥水平实在令人难以恭维。
桓温的这两次北伐,都是先胜后败,伐秦时驻军灞上坐失良机,伐燕时对峙枋头犹豫无断。抛开桓温北伐的政治目的不谈,仅仅套用赌徒的心理,这些举动就很好理解了,大把筹码在手的他还想继续赢却又怕输。
桓温为人轻率的一面也是他赌性的延伸之一,跟他做了连襟的刘惔喜好清谈,与司马昱、殷浩、谢尚、王蒙、王述、孙盛(孙资玄孙)等人时常聚会。刘惔自视甚高,与桓温交谈时,曾评价司马昱清谈技巧只是二流,他自己则是一流。
一次王导与殷浩辩论,在场的还有桓温、王蒙、王述、谢尚,一直谈到三更。席间,王导拿着麈尾感叹说:刚才的交谈,竟然到了不知义理源流的地步,辞喻上却不分胜负,正始年间王弼、何宴谈玄时,可能也就这样了。
第二天早晨,桓温跟人谈论这件事,讥讽王蒙、王述不懂装懂,说道:昨夜殷、王二人的清谈堪称佳妙,谢尚同样不觉得冷寂清静,我也深受启发,回头看到王蒙、王述,就像是身上插着漂亮羽扇的母狗。
桓温跟太原王氏无冤无仇,做这样的评价未免有些得罪人,起因却不是为他自己,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为受到王蒙摆布而不自知的刘惔出头。
刘惔少年时家贫,与母亲寄居京口,编草鞋糊口谋生,虽然住在荜门陋巷,却怡然自得。刘惔起初名声不显,唯有王导对他十分器重,为人所知小有名气后,被时人先后与袁乔、范汪相提并论。
而王蒙年轻时放荡不羁,稍长后有所克制、约束,才有了风雅潇洒之名。王蒙与刘惔齐名又是好友,当时刚入仕的他正担任王导的掾属,时人将他比作袁涣,将刘惔比作荀粲(荀彧幼子,善谈玄理)。
再后来,刘惔与王蒙同为司马昱谈客,受到尚为会稽王的司马昱倚重,二人俱受上宾礼遇,并称入室之宾。
实际上,为人傲气的刘惔却是个容易被人左右的人,或者说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曾与王蒙到殷浩家清谈,离去的时候二人同车而行,他对王蒙说殷浩的言论真不错,王蒙却说他落入殷浩言语所设的迷雾中。等到殷浩到刘惔家清谈,辩论时落入下风,只好说些虚浮的言辞遮掩,等到殷浩离开后,刘惔就贬低说:一个田舍儿,还硬要学人谈玄。
因为桓温对王蒙、王述的讥讽,刘惔反应过来事情的蹊跷,但出于高傲心中领情,面子上却有点下不来台。因为都娶了公主,桓温有心拉近关系,主动上门拜访,刘惔因为前面的事装病避而不见。桓温察觉后,打算开个玩笑缓解气氛,于是用弹弓打刘惔的枕头,结果刘惔因为泥丸散碎在床褥上,怒而出言讥讽桓温的行伍出身,桓温恨恨而去。
后来,隐居十年屡次受征辟皆未就任,被时人比作管仲、诸葛亮的殷浩得到褚裒举荐,被征召为扬州刺史,推辞数月才接受任命。时为镇西将军的谢尚写信给殷浩,推荐刘惔主管会稽郡,殷浩在回信中嘲讽刘惔:刘惔标同伐异,堪称打抱不平的仗义侠士,他不是常说州郡长官的位阶降低太多,你还为他奔走做什么?
庾翼死后,辅政的何充推举桓温出任荆州刺史,刘惔向同为辅政的司马昱进言阻挠,未被采纳。桓温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后,刘惔也出任义成太守、监沔中诸军事,桓温率军入蜀讨伐成汉时,大多数人都不看好,只有刘惔认为桓温能够成功。当有人追问原因时,刘惔回答说:以樗蒲博戏可以看出,没有必胜的把握,桓温是不会出手的,克蜀之后他怕是要专制于朝廷了。
宁康元年(373年)七月,桓温在姑孰病逝,二月就已经病发的桓温带兵入朝短暂停留,拜谒简文帝司马昱陵墓,处置了卢悚入宫案后便回转姑孰,之后就病势加重,卧床不起。
病中,桓温逼迫朝廷给他加九锡之礼,多次派人催促,联合抗衡桓温的王彪之、谢安、王坦之见桓温病势沉重,就以袁宏所撰写的文章不好为由,令其修改拖延时间,直到桓温病逝,锡文都没能完成。
袁宏与袁乔是族兄弟,二人同为袁涣玄孙,也是袁耽族侄。
袁乔在桓温二十三岁出任琅琊内史、加辅国将军时,就被延请任其司马,八年后桓温任徐州刺史,再次请他担任司马兼领广陵相。后来袁乔随桓温出任荆州,在桓温决定攻伐成汉时赞成并力劝,他还提议以精兵轻军速进,领兵二千作为前锋。战争开始后,袁乔又反对分兵,主张集中兵力一战而胜,这才有了成都外笮桥附近的决战。在平灭成汉不久后,袁乔便因病去世,桓温对此极为哀伤、惋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袁宏则有一时文宗之名,不仅文笔精妙,更以才思敏捷为人称道。袁宏年少时,其父临汝令袁勖去世后家道中衰,因为咏史诗受到谢尚赏识,被辟请为参军入仕。后来,袁宏担任桓温的记室,在其北伐时奉命作露布,靠在马上提笔疾书,顷刻间就写成多达七页纸的北征赋。这么一个文坛大手子,写个格式有定例的锡文,居然会写几个月之久,这当然不简单了,后来谢安担任扬州刺史,四十九岁还只是个吏部郎的袁宏随即升任东阳太守。
袁宏在桓温幕下任职时,曾写过一篇东征赋,在赋末称颂渡江南迁的名流,却故意漏掉了桓彝和陶侃。同在桓温幕府,与袁宏并称袁伏的伏滔劝说,让他补叙桓彝,袁宏却笑而不答,性格刚正不阿的他从不曲意奉承,因此虽受桓温礼遇却不得升迁,而他更以跟伏滔并称为耻。
伏滔担任桓温参军,每逢宴饮集会,桓温都会让他一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会说话你就多说点的那种人。在桓温伐燕大败后,平定寿阳袁真之乱时,伏滔因献着论正淮二篇,以功迁永世县令、封闻喜县侯。而不甘为桓温背锅的袁真,也是陈郡阳夏人,和袁宏等人同为陈郡袁氏。
桓温死后两个月,王彪之升任尚书令、谢安升任尚书仆射、王坦之升任中书令、丹阳尹,三人共辅幼主。而卢悚起事时,带兵看守废帝司马奕的吴国内史刁彝,同时升任为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
次年,镇守广陵的刁彝死于任上,随后王坦之继任出镇广陵,一年后又死于任上。随后,因谢安举荐,郗超背书,在桓豁麾下担任征西将军司马、领南郡相、监北征诸军事的谢玄被征召还朝,三十二岁被拜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
谢玄到任后,广募劲卒勇士,京口、广陵的流民帅军队纷纷应募,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晋陵孙无终等人以骁猛应选。太元四年(379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而京口在东晋也称北府。力挺谢玄的郗超,自其祖父郗鉴开始,家族在京口经营多年,谢玄能在短短几年内组建出北府精锐,离不开郗氏的大力支持。
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个人后天成长再怎么转变,性格中的一些特点却会保留下来。就拿桓温来说,他年轻时好赌,随着入仕并渐渐位高权重,行为上变得收敛,但行事风格上仍有着赌徒的特点。
心存侥幸者,赌徒是也。简单来说,就是想赢怕输。
十八、九岁时的桓温还没什么本钱,做什么都敢拼敢博,为报父仇手刃仇敌,后来领军作战也经常持刀上阵。
北伐前秦、前燕时,桓温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了,但遭逢战况危急,他作为大军主帅却跑到前线冲杀,甚至还数次受创,就像输急眼了的赌徒拿性命押注,指挥水平实在令人难以恭维。
桓温的这两次北伐,都是先胜后败,伐秦时驻军灞上坐失良机,伐燕时对峙枋头犹豫无断。抛开桓温北伐的政治目的不谈,仅仅套用赌徒的心理,这些举动就很好理解了,大把筹码在手的他还想继续赢却又怕输。
桓温为人轻率的一面也是他赌性的延伸之一,跟他做了连襟的刘惔喜好清谈,与司马昱、殷浩、谢尚、王蒙、王述、孙盛(孙资玄孙)等人时常聚会。刘惔自视甚高,与桓温交谈时,曾评价司马昱清谈技巧只是二流,他自己则是一流。
一次王导与殷浩辩论,在场的还有桓温、王蒙、王述、谢尚,一直谈到三更。席间,王导拿着麈尾感叹说:刚才的交谈,竟然到了不知义理源流的地步,辞喻上却不分胜负,正始年间王弼、何宴谈玄时,可能也就这样了。
第二天早晨,桓温跟人谈论这件事,讥讽王蒙、王述不懂装懂,说道:昨夜殷、王二人的清谈堪称佳妙,谢尚同样不觉得冷寂清静,我也深受启发,回头看到王蒙、王述,就像是身上插着漂亮羽扇的母狗。
桓温跟太原王氏无冤无仇,做这样的评价未免有些得罪人,起因却不是为他自己,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为受到王蒙摆布而不自知的刘惔出头。
刘惔少年时家贫,与母亲寄居京口,编草鞋糊口谋生,虽然住在荜门陋巷,却怡然自得。刘惔起初名声不显,唯有王导对他十分器重,为人所知小有名气后,被时人先后与袁乔、范汪相提并论。
而王蒙年轻时放荡不羁,稍长后有所克制、约束,才有了风雅潇洒之名。王蒙与刘惔齐名又是好友,当时刚入仕的他正担任王导的掾属,时人将他比作袁涣,将刘惔比作荀粲(荀彧幼子,善谈玄理)。
再后来,刘惔与王蒙同为司马昱谈客,受到尚为会稽王的司马昱倚重,二人俱受上宾礼遇,并称入室之宾。
实际上,为人傲气的刘惔却是个容易被人左右的人,或者说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曾与王蒙到殷浩家清谈,离去的时候二人同车而行,他对王蒙说殷浩的言论真不错,王蒙却说他落入殷浩言语所设的迷雾中。等到殷浩到刘惔家清谈,辩论时落入下风,只好说些虚浮的言辞遮掩,等到殷浩离开后,刘惔就贬低说:一个田舍儿,还硬要学人谈玄。
因为桓温对王蒙、王述的讥讽,刘惔反应过来事情的蹊跷,但出于高傲心中领情,面子上却有点下不来台。因为都娶了公主,桓温有心拉近关系,主动上门拜访,刘惔因为前面的事装病避而不见。桓温察觉后,打算开个玩笑缓解气氛,于是用弹弓打刘惔的枕头,结果刘惔因为泥丸散碎在床褥上,怒而出言讥讽桓温的行伍出身,桓温恨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