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王谢联手、表面兄弟(2 / 2)

雍凉风云 黄油之手 3650 字 1个月前

王坦之身为王述之子,人设上与王羲之乃至整个琅琊王氏,关系都不可能处得好。况且王坦之本人也是心高气傲之辈,早年江虨任仆射时选拔官员,打算以他为尚书郎,然而他却说自东晋建立,尚书郎都只用次等人才,怎么能让他出任这一职位。

司马昱病重,临终前下诏让桓温摄政,并效仿刘备托孤,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王坦之得知后大怒,手持诏书入内,在司马昱面前撕毁,迫使司马昱下令修改诏书,改以桓温辅政,摄和辅一字之差,效果却是天壤之别。

王述曾任王导属官,聚会时每到王导讲话,其他人都争相赞誉,只有末座的王述泼冷水,王导因此对王述十分赞赏。事实上,两个人都是老阴阳人了,真要赞赏还会把人安排在末座?王述之父被时人推许为中兴第一名士,王导、卫阶、周顗、庾亮都得往后稍,他王蓝田可是吃个水煮蛋都能心气不顺。

司马昱死后被安葬在钟山之阳的高平陵,桓温次年(373年)二月以拜谒皇陵的名义带兵入朝,建康流言四起说他入京是要诛除王谢并篡晋,毕竟有之前诛除庾殷行废立的前科。

此时的皇帝司马曜年仅十一岁,朝廷掌控在二王一谢手中,三方能够联合是谢安在中间起到了黏合的作用,当时谢安与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迎接桓温时拜于道侧。朝中有位望的大臣都惊慌失措,但桓温仅以卢悚入宫案将尚书陆始收付廷尉,已经病发的桓温来到建康是强撑病体,在建康待了不足半月就返回姑孰。

司马昱病逝后的次月,彭城人卢悚自称大道祭酒,聚拢信徒八百余家。十一月,趁着司马昱出殡下葬,卢悚遣弟子许龙至吴县西柴里,想要迎接被废为海西公的司马奕,却被司马奕拒绝。于是卢悚率众攻打宫城北部的广莫门,并诈称海西公还朝,从云龙门冲入殿廷内夺取武库甲械。游击将军毛安之入宫,与左将军殷康、中领军桓秘一同反击,将卢悚及其徒众数百人杀死。

吴县就是吴郡陆氏的本贯,发生这种事桓温当然是直接找地头蛇陆氏问责,当时还有吴国内史刁彝、御史顾允带兵监管司马奕。刁彝在桓温死后就升任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但出镇广陵的次年就死于任上,一般来说官员死后追赠都会加一级,但他死后只追赠本官。

吴中四姓,顾陆朱张,但顾氏老早就倒向了桓温。在褚裒(褚蒜子之父)北伐失败惭恨而死后,桓温上书请求北伐,朝廷推出殷浩抗衡桓温,殷浩也就成了桓温最想除去的竞争对手。之后殷浩与降晋的姚襄不睦,导致北伐失败,顾悦之上表弹劾殷浩,与朝臣中的殷浩故旧争论,为桓温逼废殷浩出了一把力。

顾悦之的儿子就有名了,是有三痴之称的着名画家顾恺之,他在桓温幕府中担任参军,桓温死后他去墓地拜谒,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

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弱冠时与郗超并称,时人谓之: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

司马奕被废黜后,朝中形成王彪之、谢安、王坦之联手抗衡桓温的局面,司马氏完全顶不住了,他们是不得不站到台前。司马氏指望世家斗权臣,世家又分边下注顶着司马氏与权臣互殴,权臣则把司马氏当成挡箭牌对世家一手打一手拉。

土断可以说是世家的逆鳞,谁碰谁死,皇帝也不例外,可桓温却将这一政策维持下来了,代价就是那几个短命皇帝。司马绍继位之初能够平定王敦之乱,离不开世家的支持,可他同样看到了世家对于皇权的侵害,于是开始了改革,也就是加强集权、削弱世家,结果呢?原本得到众多名士支持的他在位三年人就没了。

庾氏兄弟头铁不服,在司马衍继位后再次触碰这个禁区,庾亮原本在朝中强势到王导都要暂避锋芒,结果一碰土断立马内外交困、众叛亲离。苏峻之乱爆发,庾氏瞬间被打回原形,被迫外任去经营地方。

可安分没几年,庾氏兄弟又闹腾着北伐,生怕别人不知道在打啥主意,不就是想凭借军功压制朝野,继而推行土断提升威望重掌中枢,这能让你干成才怪了。几兄弟先后被拖后腿,北伐不仅没起色,还相继或郁愤、或劳顿死于任上。暗藏坏水的桓温却趁机冒头,庾氏外戚和世家你来我往,小皇帝司马衍被拥着当裁判,桓温则像个局外人似的,一心闷头割韭菜、薅羊毛。

琅琊王氏、太原王氏、谢氏三方虽然合作,却是时局所迫,绝非是铁板一块。竺法潜在剡山隐居时,太原王氏命支遁去监视,琅琊王氏、谢氏两家拦阻,真正出钱又出力的是王羲之,谢安只是写几封信做做场面。

三家好不容易拖垮了庾氏,司马聃却没按他们的剧本演,而司马丕一继位就将司马岳、司马聃过继到父亲司马衍名下以正法统,又延请竺法潜出山,摆明是不想当傀儡。琅琊王氏当然万般愿意,幻想着重现早年王氏执政时,家中子弟全都占据内外高位的盛景,可另外两家能同意才怪。况且司马丕也只是虚晃一枪,从未明确表态要让竺法潜执政,目的仅仅是挑动世家矛盾,将水搅浑达到自保,同时看看有没有机会获利。

司马丕的行为不能说不聪明,但他忽略了几位前任的下场,对于世家来说聪明的皇帝远不如平庸的皇帝,哪怕是装傻都行。缺乏硬实力的司马丕,其挑动世家相斗的手腕很快就被看破,还自以为将世家玩弄于鼓掌之上,作死般的又重提土断。

就好比在玩抢座位的游戏,大家都在遵守规则绕圈,司马丕却一边煽动一边暗戳戳的往座位那边靠,结果剩下的人立即达成一致,直接一起把他挤出局,可不甘心的他在出局前一手造就了最壮最能抢的桓温。

王羲之代领会稽内史是捡的王述的空子,王述因母丧归家治丧守孝,王羲之向来轻视王述,因其声誉、名望超过自己感到忿忿不平。王羲之声称要前往吊唁却没有前去,到了王述家门前,却门都不入就离开,以此凌辱到门口迎接的王述,二人嫌隙因此加深。王述除服后,出任扬州刺史,命人检举王羲之治下疏漏,王羲之被迫称病辞职。

桓温二次北伐大败姚襄、收复洛阳,隆和元年(362年)反复无常的吕护再次降燕后受命进攻洛阳,由此拉开前燕大举南下的序幕,燕、晋两军围绕许洛之地连年交战。兴宁三年(365年)慕容恪、慕容垂攻下洛阳,执杀率孤军死守的沈劲,这一年释道安南下襄阳,服食金丹的司马丕毒发身亡。

王坦之身为王述之子,人设上与王羲之乃至整个琅琊王氏,关系都不可能处得好。况且王坦之本人也是心高气傲之辈,早年江虨任仆射时选拔官员,打算以他为尚书郎,然而他却说自东晋建立,尚书郎都只用次等人才,怎么能让他出任这一职位。

司马昱病重,临终前下诏让桓温摄政,并效仿刘备托孤,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王坦之得知后大怒,手持诏书入内,在司马昱面前撕毁,迫使司马昱下令修改诏书,改以桓温辅政,摄和辅一字之差,效果却是天壤之别。

王述曾任王导属官,聚会时每到王导讲话,其他人都争相赞誉,只有末座的王述泼冷水,王导因此对王述十分赞赏。事实上,两个人都是老阴阳人了,真要赞赏还会把人安排在末座?王述之父被时人推许为中兴第一名士,王导、卫阶、周顗、庾亮都得往后稍,他王蓝田可是吃个水煮蛋都能心气不顺。

司马昱死后被安葬在钟山之阳的高平陵,桓温次年(373年)二月以拜谒皇陵的名义带兵入朝,建康流言四起说他入京是要诛除王谢并篡晋,毕竟有之前诛除庾殷行废立的前科。

此时的皇帝司马曜年仅十一岁,朝廷掌控在二王一谢手中,三方能够联合是谢安在中间起到了黏合的作用,当时谢安与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迎接桓温时拜于道侧。朝中有位望的大臣都惊慌失措,但桓温仅以卢悚入宫案将尚书陆始收付廷尉,已经病发的桓温来到建康是强撑病体,在建康待了不足半月就返回姑孰。

司马昱病逝后的次月,彭城人卢悚自称大道祭酒,聚拢信徒八百余家。十一月,趁着司马昱出殡下葬,卢悚遣弟子许龙至吴县西柴里,想要迎接被废为海西公的司马奕,却被司马奕拒绝。于是卢悚率众攻打宫城北部的广莫门,并诈称海西公还朝,从云龙门冲入殿廷内夺取武库甲械。游击将军毛安之入宫,与左将军殷康、中领军桓秘一同反击,将卢悚及其徒众数百人杀死。

吴县就是吴郡陆氏的本贯,发生这种事桓温当然是直接找地头蛇陆氏问责,当时还有吴国内史刁彝、御史顾允带兵监管司马奕。刁彝在桓温死后就升任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但出镇广陵的次年就死于任上,一般来说官员死后追赠都会加一级,但他死后只追赠本官。

吴中四姓,顾陆朱张,但顾氏老早就倒向了桓温。在褚裒(褚蒜子之父)北伐失败惭恨而死后,桓温上书请求北伐,朝廷推出殷浩抗衡桓温,殷浩也就成了桓温最想除去的竞争对手。之后殷浩与降晋的姚襄不睦,导致北伐失败,顾悦之上表弹劾殷浩,与朝臣中的殷浩故旧争论,为桓温逼废殷浩出了一把力。

顾悦之的儿子就有名了,是有三痴之称的着名画家顾恺之,他在桓温幕府中担任参军,桓温死后他去墓地拜谒,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