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珠道:“放心吧,不过是一首词而已。”
普通人批判前朝的皇帝是可以的,但是受到皇室严格的限制和管束。
对于以前的开国之君和盛世帝王,皇室从不吝啬赞美之词,以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他们也希望后人会这么评价他们。
对于末代帝王,适当贬低他的能力,大力贬低当时的朝臣和宦官,是这些小人和佞臣才使得民不聊生,他们顺天应命,为民请命,推翻之前的腐朽王朝。
这才是写历史的标准套路。
但贾珠直接就是批判的开国之君和盛世帝王。
不能算是批判,只能说是辩证的看,“文治武功”,贾珠只说他们没有“文治”,过于依赖“武功”。
不过以贾珠现在的身份地位,他只要不造反,隆正帝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切都好办。
贾宝玉问道:“大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哥认为谁是今朝的风流人物?”
众女都看向贾宝玉,再次想刀了他,这种问题是能问的吗?
标准答案肯定是隆正帝,但是既然贾珠这么写,肯定就不是为了拍马屁。
贾珠答道:“陛下是,你是,我是,弟弟妹妹你们也都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高官勋贵是,文人墨客是,贩夫走卒是,天下百姓都是。”
“历史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历史,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天下百姓才是历史的主体。”
宝玉道:“可是我们又不会出现在历史里。”
贾珠道:“每个人都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尘埃,共同决定着历史的走向。”
“不被记载在史书中的人和事也是实实在在的发生过的历史,史书中的历史只是历史的代言人。”
贾珠的历史观刷新了众人的认识,至少以前,他们从没这么想过,也没把自己当成历史的参与者。
宝玉还想再问,但被李纨打断了,担心会对贾珠不利,这首词,在当下这个环境,并不适合多谈。
看过就是了,不必过度解读。
李纨打岔道:“昨儿老太太叫作灯谜,不如我们现编几个?”
众女听了,也都想把话题岔开,这种词并不是她们该讨论的。便都附和道:“这倒是该作的。大嫂先说了,我们来猜。”
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 —— 打《四书》中的一句。 ”
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
相传观世音出家之前的名字叫“妙善”,出家便是从此没有后代,因此湘云猜了《大学中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说的过去,但“至善”有点牵强。
李纨笑道:“不对,你且再想。”
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
黛玉笑道:“是了,是‘虽善无征’。”
征有婚聘之意,意思是观音没有婚配,自然没有世家传。黛玉这一句出自《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比湘云好在不牵强。
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
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 —— 还打《四书》中的一句。”
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我不依。”
李纨笑道:“这还难为你猜。”
这是最简单的,因为四书中就只出现过一种水生的草,出自《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证据来源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蒲苇就是水生的草。
属于读过四书的人都知道的知识,所以李纨才反说难为她猜。
(此章的每个灯谜都可以过度解读,既可以和个人命运结合,也可以和国家命运结合,但此处不做延申,毕竟努尔哈赤都被贾珠斩杀了,众女的命运也都变了。)
随后,众人又出了几个灯谜,直到亥时初才散。
今日初雪相聚虽然结束了,但点点滴滴都烙印在每个人心里,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长久地闪耀在每个人的心中。
大多数人,一生并不是活一辈子,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镌刻在记忆最深处,能时刻想起,聊以慰藉。
贾珠做的,就是让她们多经历一些这样的美好瞬间。
此情可待成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