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尾骶骨痛
[病案]张某,一位24岁的女性,至今未婚。自1980年5月23日开始,她前来就诊,述说在过去半年里,每逢月经前二三天,她的尾骶骨端便会出现胀痛,这种疼痛在经期时更为严重,难以忍受。疼痛让她无法正常坐立,只能采取侧卧或半躺的姿势。令人欣慰的是,当月经结束后,这种胀痛便会逐渐消失。
张某的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较少,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血块。此外,她表现出黄色带下量多、伴有恶臭,口苦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大便方面,她表示并无异常。
在舌脉方面,她表示舌质黯淡,舌上布满了条纹和瘀斑,而苔色黄腻,脉象沉弦。在治疗过程中,她曾服用40余剂的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剂,以及使用强的松等药物,但疗效甚微。因此,她怀疑可能存在骨骼方面的问题,于是进行了X线摄片及肛诊检查,但结果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治则]利湿清热,活血祛瘀。
[方药]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木通6克,川芎6克,泽泻12克,当归12克,柴胡9克,红花9克,土茯苓30克,川牛膝20克,茺蔚子20克,炒五灵脂20克。服4剂则经量增多,尾骶胀痛大减,但小便仍不利,故原方加萆薢15克,石苇15克,继服10剂病愈。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物。以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评析]本病在中医中被称作“经行尻痛”,这种病症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少见。在诊断此病时,医生通常会结合脉象和症状来判断。根据脉症合参,这种病状属于湿热下注所致,湿热阻碍了胞中的气血运行,从而导致二阴坠胀和尾骶骨胀痛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病症并非由血瘀阻滞引起,因此,使用血府逐瘀汤等药物进行治疗可能效果不佳。阴部是肝经所经过的部位,因此治疗本病需着重清除肝经湿热。常用的药物有龙胆草、栀子、木通、泽泻、土茯苓、萆薢、石苇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还需要配合当归、川芎、红花、牛膝、茺蔚子等活血通络药物,这些药物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此外,柴胡、五灵脂等疏肝理气止痛的药物也可用于治疗此病,这些药物可以舒缓肝气郁结,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综合运用以上药物和方法,湿热得以清除,脉络畅通,气血运行顺畅,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这种罕见病症得以痊愈。这种治疗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还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病症方面的独到之处。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适度的运动,以促进气血循环。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和方剂,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配合医生,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中医治疗经行尻痛病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清除湿热,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饮食调养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经行尾骶骨痛
[病案]张某,一位24岁的女性,至今未婚。自1980年5月23日开始,她前来就诊,述说在过去半年里,每逢月经前二三天,她的尾骶骨端便会出现胀痛,这种疼痛在经期时更为严重,难以忍受。疼痛让她无法正常坐立,只能采取侧卧或半躺的姿势。令人欣慰的是,当月经结束后,这种胀痛便会逐渐消失。
张某的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较少,其中还夹杂着一些血块。此外,她表现出黄色带下量多、伴有恶臭,口苦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大便方面,她表示并无异常。
在舌脉方面,她表示舌质黯淡,舌上布满了条纹和瘀斑,而苔色黄腻,脉象沉弦。在治疗过程中,她曾服用40余剂的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剂,以及使用强的松等药物,但疗效甚微。因此,她怀疑可能存在骨骼方面的问题,于是进行了X线摄片及肛诊检查,但结果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治则]利湿清热,活血祛瘀。
[方药]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木通6克,川芎6克,泽泻12克,当归12克,柴胡9克,红花9克,土茯苓30克,川牛膝20克,茺蔚子20克,炒五灵脂20克。服4剂则经量增多,尾骶胀痛大减,但小便仍不利,故原方加萆薢15克,石苇15克,继服10剂病愈。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物。以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评析]本病在中医中被称作“经行尻痛”,这种病症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少见。在诊断此病时,医生通常会结合脉象和症状来判断。根据脉症合参,这种病状属于湿热下注所致,湿热阻碍了胞中的气血运行,从而导致二阴坠胀和尾骶骨胀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