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中医药调理出血性肠炎(1 / 2)

每日医案 短耳的兔子 2064 字 1个月前

出血性肠炎

[病案]邹某,男,33岁。他在病发初期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同时伴有稀水样的大便,每天多达数十次。第二天,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大便变成肉水样血性,尽管次数依然较多,但病情仍让人担忧。此时的血压值为8.0/5.3kPa(60/40毫米汞柱),已经相当不理想。

1979年11月30日,邹某被紧急送入医院治疗。在经过抗休克、抗菌和补液等治疗手段后,他的发热症状仍然没有得到缓解,体温持续在39~39.5℃之间。同时,他的血压也未见明显改善,维持在8.0~5.3/5.3~2.7kPa(60~40/40~20毫米汞柱)之间。

12月3日晚,邹某突然出现神志错乱、狂燥不安的症状,甚至试图起床攻击他人。经过西医诊断,邹某被确诊为出血性肠炎、感染性休克以及精神症状的合并症状。

此时的邹某症状更加严重,他发热不恶寒,腹部胀满坚硬且拒按。血水样的大便频繁且量少,伴随着谵语烦躁,神志时清时蒙。此外,他的舌苔呈现出黄燥状态,嘴唇和牙齿干燥且有污垢,脉象沉细且急促。

[治则]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为先。

[方药]生大黄10克(后下),生枳实10克,黄芩10克,元明粉15克(冲),生甘草5克。2剂,1日4次服完。并用生地10克,玄参10克,麦冬20克,生甘草5克,煎汤代茶。药后24小时内大便6次,排出大量血水样便及粘液,后热退神清,腹胀大减,苔黄腻转润。此肠胃热毒之邪得出,耗损之阴液渐复,病有转机,继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兼顾阴津之剂:金银花30克,生地30克,生地榆30克,炒枳实10克,生槐米10克,丹皮10克,天花粉10克,麦冬10克,熟大黄15克,生甘草5克。2剂,1日1剂。药后体温、血压正常,腹胀除,大便1日2次,质软色黑,便前略有腹痛,有饥饿感,倦怠无力,舌转润、黄腻苔渐化,脉缓无力。此乃热毒之邪渐清,气阴未复。治宜益气健脾、养阴生津,佐以清肠泻热之剂:北条参10克,生白术10克,金石斛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生苡米10克,陈皮10克,熟大黄10克,生地榆15克,生地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上方加减调理半月,痊愈出院。

[评析]本案为危重病症,病情复杂且严重。根据中医理论,该病症是由热毒蕴蒸胃肠,损伤血络,上扰神明所致。患者经过西医抢救,但未见好转,病情继续恶化。出现了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循衣摸床等症状,尽管每天大便十数次,但腹胀硬拒按等阳明腑实之症依然明显。由于发病已经四天,患者还出现了泻下血水、血压下降、唇齿焦燥而干垢、脉沉细等症状,这是阴液不足、内有燥屎、津不润下的表现。

为了更好地治疗患者,医生决定采用增液承气汤进行治疗。增液承气汤的主要作用是下其肠胃之燥屎,使急下存阴,同时以增其阴液,实现扶正祛邪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热退神清,病情有转机。为了巩固疗效,医生又采用了益气健脾、养阴生津、佐以清理肠胃的治疗方法,最终实现了全功。

该案例表明,中医在治疗危重病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服务。此外,本案例也展示了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独到之处。中医通过对患者的整体观察,发现病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进而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取得显着的疗效。

出血性肠炎

[病案]邹某,男,33岁。他在病发初期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同时伴有稀水样的大便,每天多达数十次。第二天,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大便变成肉水样血性,尽管次数依然较多,但病情仍让人担忧。此时的血压值为8.0/5.3kPa(60/40毫米汞柱),已经相当不理想。

1979年11月30日,邹某被紧急送入医院治疗。在经过抗休克、抗菌和补液等治疗手段后,他的发热症状仍然没有得到缓解,体温持续在39~39.5℃之间。同时,他的血压也未见明显改善,维持在8.0~5.3/5.3~2.7kPa(60~40/40~20毫米汞柱)之间。

12月3日晚,邹某突然出现神志错乱、狂燥不安的症状,甚至试图起床攻击他人。经过西医诊断,邹某被确诊为出血性肠炎、感染性休克以及精神症状的合并症状。

此时的邹某症状更加严重,他发热不恶寒,腹部胀满坚硬且拒按。血水样的大便频繁且量少,伴随着谵语烦躁,神志时清时蒙。此外,他的舌苔呈现出黄燥状态,嘴唇和牙齿干燥且有污垢,脉象沉细且急促。

[治则]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