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倒是觉得张欣的说法很有见地,非常值得在纳入上疏的规范里。
“嗯,你找爹说说也好。当年皇祖父不也梳理过朝臣的上疏一次么。”
张欣举了前例。
洪武二十九年那会,因为天下诸司所进表笺,多务奇巧,词体骈俪。
先帝颇不满意,便让翰林院的人弄了一个庆贺表、谢恩表的格式颁布天下诸司。
自那以后,什么庆贺、谢恩,全都按着格式来。
现在,他们也可以要求上疏按着格式来。
“大花说得对!我现在就去!”
朱高炽握拳,迅速走人。
~~~~
等朱高炽走了。
张欣才重新把杨荣的上疏册子捡起来细看。
说六部积弊,本该是六条的事,生生分成了十条。多出来的四条都是在说军政。
看来,朝廷不能掌控军权这事,对于那些心里有鬼的人,如鲠在喉。
这会公爹军权在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很多事情并不需要知会六部。
这次出去嘎嘎乱杀,回来也就是记录一下的事,让这群人有了很严重的危机感。
上辈子的内阁因为公爹经常不在,内阁要帮忙朱高炽处理政务,也要替公爹看着朱高炽,几位内阁大臣都颇受重用。
内阁的存在感一高,内阁大臣在朝中就很有威望。
可这辈子,内阁,远远没有上辈子那么有存在感。
公爹的那些个小太监已经能用了,公爹本人不经常出京,朱高炽很能帮爹分担。
内阁到现在,还停留在帮忙洪武朝那会的状态。
主要就是打打下手,具体也就是改错别字、整理上疏奏折、把奏章分类摆放之类的小事情,并没有太大的权力。
三杨相对聪明一些,在公爹问问题的时候,慢慢的把到了公爹的脉。
略略能向公爹提提建议,影响一下公爹最后定案的诏令。
除此之外,他们负责的最大一件事是给朱瞻基上课。
可现在朱瞻基已经不用上大本堂了。
他们也就没了大半的用武之地。
这是急了。
如果这会盖棺论定,他们唯一拿得出手的,恐怕也只有朱瞻基了。
内阁没啥存在感,但朱瞻基不是。
真比较起来,朱瞻基比上辈子还要更出色一些。
允文允武,擅长击球射柳,下棋画画,骑马狩猎、样样优秀。
公爹跟婆婆从小到大也没拘着他少年天性,连小倌馆,公爹都带朱瞻基去见识过,就可想而知。
这次南巡,朱瞻基不定去了什么地方。
据张欣知道的,朱瞻基新添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