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大明的积弊(1 / 2)

嘉靖皇帝点了点头,确实明朝的户籍制度,就是延续元朝的治理方式,这一点他心知肚明。但在过去,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讲,这样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每次大造黄册,只需要增减人丁数目就行,大部分内容都不用改。

“这里的最大弊端就是,你能保证将军的儿子仍然是个好将军么?”康思俊用提问的方式引导皇帝。

“那不能。”嘉靖皇帝老老实实地说道。

“把这个道理放到其他人身上,也都是一样的,尤其像匠户,造船的跟打铁的,肯定不一样,而且,有些东西,父子相传,最后的结果就是失传——万一生不出儿子呢?”康思俊笑着说道:“匠户的技艺,很容易,就以这样的方式失传了。”

“是这个道理,看样子工匠这一块,确实要放开户籍限制。”嘉靖皇帝点了点头:“可军户跟这个好像不太一样。”

“确实,但有个道理是一样的,由于户籍限制,军户生下来就是当兵的。可万一这人偏偏就是不会打仗怎么办?而且军户的实际情况,远比你现在知道的还要糟糕,老弱病残一大堆,占着名额,带兵的就假报员额,吃空饷,更有甚者,勋贵们干脆把军士当成自己家的佃农,让他们出劳役。”康思俊说到这里,表情逐渐严肃起来:“久而久之,军队不像军队,农民不像农民。等你要用人的时候,就会发现无人可用。”

“康大人,您是真神!”嘉靖皇帝竖起了大拇指:“大明的积弊都被您说了个透彻,可怎么改呢?”

“先改个兵役制度吧。”康思俊边想边说道:“取消军户,然后采用兵役制,大明的所有男性,满十六岁必须服兵役,服役期两年,两年后退伍还乡。有特殊表现的,可以转志愿兵,延长服役期限,并提供一定的晋升空间。”

“这个可以办,可将官和勋贵怎么办?”嘉靖皇帝比较头疼的就是勋贵,这些人很多都是承祖上余荫,在朝中可以呼风唤雨。

“成立一所国防大学吧。”康思俊对嘉靖皇帝说道:“大学里,对能成为将领的军官进行培养,把他们培养成忠君爱国的专业军官。这些改革之后,大明不要一味重文抑武,至少在百姓的层面,要宣传参军光荣,每年征兵的时候,新兵都给他披红挂绿,敲锣打鼓送他们去军营。”

“这个朕也准了,你的意思,朕也明白了几分,正面宣传,会让百姓自愿投军。”嘉靖皇帝点了点头:“这个实际操作起来难度确实很大,但朕愿意尝试一下。”

“至于勋贵,我建议皇上查一查他们有没有兼并土地,只要土地超出最初册封给他们的范围,重罚吧。”康思俊对勋贵可是没有半点好印象,可着整个明朝,能对皇上忠诚的勋贵都没几个。大部分的时候,他们都在忙着兼并土地,对百姓和军户一样巧取豪夺,一句话,不干人事。

“嗯,这个可以,朕去年已经归还了皇庄侵占百姓的土地。他们要是有异议,朕就拿他们的脑袋打个样。”嘉靖皇帝想起郭勋在兵部那副嘴脸,心里也暗暗发狠。

“大明的土地所有制,也可以改一下。”康思俊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有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大明的土地,应该全部属于国家,而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百姓们耕种,强调国家所有,就会让那些勋贵豪强无处下手,毕竟土地最终都是国家的,他们再争抢,还能抢过国家么?”

“妙啊!”嘉靖皇帝拊掌大笑:“这句话是个读书人都知道,可没有一个人像您这样解释给朕听,土地既然都是国家的,哪个不开眼的敢来抢国家的土地?”

“这样规定之后,还要有一个紧随其后的规定,国家要规定耕地的红线,这个就让户部具体去计算吧,看看至少保证多少亩耕地正常耕种,能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康思俊接着说道:“这个红线,国家必须掌握,有私侵田产导致田地荒芜的,重罚重判。”

嘉靖皇帝点了点头:“这些朕都准了,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那火铳的事……”

“我可以替皇上找些图纸,至于军械局和火工局能不能做出来,还要看他们的工匠水平如何。”康思俊爽快地把这件事答应了下来。

仍在西暖阁奋笔疾书的梁材不知道,他的繁杂工作才刚刚开始,康思俊就又给他送活过来了。这些改革,几乎每一项都跟户部有关。

但其实康思俊提出这些来,只是因为后世就是这样做的,作为一个穿越者,他见过后世的户籍管理,比如身份证之类的东西。但具体放到这个年代会不会南橘北枳,他也不清楚,但总好过沿袭元朝的种姓制度,那东西会让龙国越来越像阿三。

此刻,还有一个人也在忙着,就是刑部尚书许赞。嘉靖皇帝丢给他的任务,他也在想办法完成,如果大同范家换成安徽范家,这个问题就要好解决一些。可现在是大同范家,那地方去年还闹过兵变。很难说范家在重压之下会不会选择铤而走险。

范诚关在大理寺的牢房里,已经被审了好几轮,认罪态度还行,但也一直在喊冤:“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朝廷命官啊,谁知道在山东还能碰上两个大学士,而且他们打我,又不是我打他们……”

许赞翻看着卷宗,长叹了一声:“皇上,您可是要了我这条老命了。”

叹气归叹气,事该办还得办。许赞写了一封信给大同总兵梁震,先给梁震一顿夸,然后就求他办这件事,陪前去办案的刑部侍郎到范家执行罚款。嘉靖皇帝给他了一定的弹性,十万两上交国库,多的他可以自由裁量。

于是在给梁震的信中,许赞这样写道:“帝震怒,本欲诛范诚三族以儆效尤,吾三劝之下,乃处罚银十二万两,多余之数,震可自便。”

嘉靖皇帝点了点头,确实明朝的户籍制度,就是延续元朝的治理方式,这一点他心知肚明。但在过去,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讲,这样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每次大造黄册,只需要增减人丁数目就行,大部分内容都不用改。

“这里的最大弊端就是,你能保证将军的儿子仍然是个好将军么?”康思俊用提问的方式引导皇帝。

“那不能。”嘉靖皇帝老老实实地说道。

“把这个道理放到其他人身上,也都是一样的,尤其像匠户,造船的跟打铁的,肯定不一样,而且,有些东西,父子相传,最后的结果就是失传——万一生不出儿子呢?”康思俊笑着说道:“匠户的技艺,很容易,就以这样的方式失传了。”

“是这个道理,看样子工匠这一块,确实要放开户籍限制。”嘉靖皇帝点了点头:“可军户跟这个好像不太一样。”

“确实,但有个道理是一样的,由于户籍限制,军户生下来就是当兵的。可万一这人偏偏就是不会打仗怎么办?而且军户的实际情况,远比你现在知道的还要糟糕,老弱病残一大堆,占着名额,带兵的就假报员额,吃空饷,更有甚者,勋贵们干脆把军士当成自己家的佃农,让他们出劳役。”康思俊说到这里,表情逐渐严肃起来:“久而久之,军队不像军队,农民不像农民。等你要用人的时候,就会发现无人可用。”

“康大人,您是真神!”嘉靖皇帝竖起了大拇指:“大明的积弊都被您说了个透彻,可怎么改呢?”

“先改个兵役制度吧。”康思俊边想边说道:“取消军户,然后采用兵役制,大明的所有男性,满十六岁必须服兵役,服役期两年,两年后退伍还乡。有特殊表现的,可以转志愿兵,延长服役期限,并提供一定的晋升空间。”

“这个可以办,可将官和勋贵怎么办?”嘉靖皇帝比较头疼的就是勋贵,这些人很多都是承祖上余荫,在朝中可以呼风唤雨。

“成立一所国防大学吧。”康思俊对嘉靖皇帝说道:“大学里,对能成为将领的军官进行培养,把他们培养成忠君爱国的专业军官。这些改革之后,大明不要一味重文抑武,至少在百姓的层面,要宣传参军光荣,每年征兵的时候,新兵都给他披红挂绿,敲锣打鼓送他们去军营。”

“这个朕也准了,你的意思,朕也明白了几分,正面宣传,会让百姓自愿投军。”嘉靖皇帝点了点头:“这个实际操作起来难度确实很大,但朕愿意尝试一下。”

“至于勋贵,我建议皇上查一查他们有没有兼并土地,只要土地超出最初册封给他们的范围,重罚吧。”康思俊对勋贵可是没有半点好印象,可着整个明朝,能对皇上忠诚的勋贵都没几个。大部分的时候,他们都在忙着兼并土地,对百姓和军户一样巧取豪夺,一句话,不干人事。

“嗯,这个可以,朕去年已经归还了皇庄侵占百姓的土地。他们要是有异议,朕就拿他们的脑袋打个样。”嘉靖皇帝想起郭勋在兵部那副嘴脸,心里也暗暗发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