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孙宇,斯塔姆还多提了一句:“在我的球队里,边锋位置非常重要,我的要求是要么能进球,要么能参与防守,这两点孙宇全都具备。”
人群中,奥纳纳转身对孙宇眨了眨眼睛,然后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时候,孙宇的脑瓜子嗡嗡直响。
和系统没有关系,完全是累的。
这也太累了......
想起下午还有一堂训练课,孙宇脑壳都疼。
孙宇现在对训练模块的结算结果无比期待。
训练结束,孙宇回到家吃完饭,强迫自己消食半小时,躺在床上秒睡。
三个小时的时间仿佛只是一瞬间,直到房间里三个闹钟同时响起,孙宇才意犹未尽地起床。
上午的训练课加上自主训练,孙宇的训练时间达到了两个半小时,所以中午一下子就进入了深度睡眠状态。
下午的训练时间是四点,孙宇打开冰箱,拿出了妈妈按照俱乐部提供的食谱,亲手给自己做的训练餐。
从烤箱里拿出加热的鸡胸肉、蔬菜沙拉、低脂酸奶和鸡蛋,孙宇开始自己一天当中的第三餐,然后又把第四餐放进保温桶,开车前往训练基地。
阿贾克斯向年轻球员提供食谱之后,原身因为新鲜严格执行过一段时间,很快就因为训练餐的寡淡而时不时去吃一些能满足口腹之欲的东西。
但总体而言,原身还在按照一名职业球员的要求来克制自己,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难以抵御各种诱惑。
孙宇在训练课开始前四十分钟来到了未来训练基地,和队友聊天加上换装备,他给自己留下了半小时热身时间。
欧洲足球的运营模式和职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大家在规定的时间来俱乐部训练,工作结束后各自回家。
在这样的环境下,职场霸凌、职场斗争、拉帮结派、领导任人唯亲的情况都是可能出现的。
大家既是队友,也存在竞争关系。
哪怕不在同一个位置,也有可能因为战术地位、薪资待遇、更衣室话语权存在摩擦。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是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负责人。
来到这个世界后,孙宇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定,每次训练至少给自己留下三十分钟热身时间。
对于一名职业运动员来说,训练前的热身和训练后的恢复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训练本身。
高强度运动前不热身,大伤小伤常伴左右。
高强度运动后不恢复,很难持续上强度,硬来只会缩短自己的职业生涯。
热身的步骤看起来挺轻松,但普通人来一套,体能基本就枯竭了。
而这个时候,球员的训练才刚刚开始。
下午的训练课有两项内容,第一块是团队协作训练。
如果有人以为这样的训练就是团建游戏,那就大错特错了。
小主,
也有游戏,不过游戏要么考验注意力,要么考验体力,要么考验协调性。
无非就是大家一起参加一个活动,训练的强度照样不小,而且输了游戏之后还有惩罚。
比如有一项运动是随机抽五个人组队,两个人之间需要夹一个足球,然后两两小组对决跑六十米。
一旦足球落地,就要立刻接受惩罚,同时还要接受输掉游戏的惩罚。
团队协作训练进行了半小时,训练刚结束,大家的上衣已经湿透了。
整个训练下来,每个人接受惩罚的强度差别不大。
从这个训练项目中,孙宇明显感觉到有几名队友没有睡午觉。
中午不睡,下午崩溃,这几名球员在训练课程中明显精力很难集中。
孙宇估计主教练安排这样的训练内容,就是要从侧面观察球员的生活习惯。
要知道,世界一流球员几乎没有不睡午觉的。
如果一名球员养成了中午到处混,不睡觉的习惯,他起码已经给自己关上了成为一流球员的大门。
团队协作训练结束,接下来的训练内容是无球跑动。
无球跑动训练重点就是培养球员们在执行战术过程中的跑动能力。
前半程的训练内容大多数都是套路化,后半程增加了很多自由发挥的内容。
别看这节训练课看起来在培养默契,在考验足球智商,但强度一点都不小,大多数都是短程冲刺。
拉伸结束后,一天的训练就结束了,俱乐部有很多理疗室给球员们进行按摩。
但也可以直接回家,职业球员只要完成球队要求的训练,其他时间拥有绝对的自由。
只不过每个人都承担所有选择的后果。
在大家争先恐后排队按摩的时候,孙宇进行了今天的第四餐。
第四餐结束,孙宇接受了二十分钟的理疗。
休息到六点半,孙宇加练了100脚射门和100脚定位球。
今天的训练内容远远高于U19梯队,他害怕练得太狠影响明天的训练。
等回到家,已是将近晚上八点。
看到孙宇一脸疲惫的样子,一家人丝毫不怀疑孙宇对于训练的投入程度。
正常情况下,每个人在进入新的环境后都会有一段全情投入的时间。
孙爸问了孙宇新球队的情况后,叮嘱孙宇早点休息,就换了个话题。
孙宇这两天的作息和饮食情况他都听说了,他心里其实很开心。
至于自家儿子能坚持多久,孙爸还不急着下结论。
和家人聊了一会儿,孙宇在八点的时候准时去洗手间。
训练模板的信息有一长串,一时半会儿看不完,他需要找一个没人的地方慢慢看。
打开系统,选择训练模板后,第一行信息就让孙宇精神为之一振。
【你的职业属性射门,经验+55,进度60/2000】
不错啊,按照这个节奏练下去,最多一年时间,自己就能拥有一流边锋的射门能力。
果然是付出就有回报!
继续看下去,每个属性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数量多少和今天的训练内容有关系。
当看到体能的经验值后,孙宇下意识“嗷呦”了一声。
真不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