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西夏军快速进犯 革新法稳步推行(2 / 2)

“八叔这个主意好,那你自己去问董家吧,他们若是愿意,朕自然不反对。”

正说话间,奉忠捧着几件羽绒大氅、羽绒背心进来了。

“这就是羽绒服,用鸭绒、鹅绒做的,保暖得很,只是数量有限,暂时还无法装备给军队。今日几位既然来了,八叔、罗先生、林中书、王平章,见者有份,一会儿每人拿两件走。奉忠,记着回头给楚王、鲁王、定国公、曹国公也送几件过去。”祁翀没点杜延年和柳敬诚,众人也都心知肚明,这两人显然早就得了赏了。

小主,

“谢陛下恩赏!”四人连忙谢恩。

“陛下,那臣就不耽搁了,这就去找连掌柜!”祁榛记挂着公事,便不再耽搁,匆匆离开了。

“昨日廷议之事,杜相如何看?”祁翀等人复又坐下谈起了官制改革之事。

“就昨日廷议来看,增设二部、裁撤诸寺问题都还不太大,难就难在翰林院上。臣以为,诸位翰林的顾虑也不无道理,当然,陛下所言翰林院之弊病也有道理,臣一时倒也拿不定主意了......不如听听诸位的意见吧?”杜延年斟酌着说道。

祁翀也知道以杜延年翰林院出身的经历,让他主导裁撤翰林院的确是有些为难他,罗汝芳亦是同理,便不再问了,而是直接谈了自己的看法。

“按照昨日诸位翰林的观点,翰林院的职能无非几点:修史、经筵、拟诏,朕以为,这三点都可以解决。

其一,可以成立专门的文史馆,列于八部之外,国史修撰、图书典籍、起居注录都由文史馆负责,但是此文史馆就真的只是专注于文史,虽保留翰林之名,但不再有储才之义。

其二,经筵讲学不必专备侍讲学士,内阁大臣、八部尚书都是博学之人,哪个学问还会比侍讲学士差不成?既然近侍重臣完全可以兼任,何必额外再设?

至于拟诏嘛,这一点朕之前倒是忽略了。这样吧,内阁中设侍中郎十人,选年轻进士担任,品级不必太高,六品、七品即可,设侍中令一人,总领其众。每日两人到宫中轮值,如有简单诏令,让他们撰写便是了,其余八人在内阁辅助阁臣。侍中郎任期三年,到期便要外放,依其任职期间的表现核定官职。

诸公以为如何?”

“陛下这个设计倒是别具一格,这侍中郎是否就算是在内阁‘实习’呀?”罗汝芳抬头问道。

“‘实习’?这两字何解?”林仲儒不解地问道。

“这得问陛下呀,我也是从项国公世子那里听来的,据说当年还是陛下出的主意,让他到州衙跟着项国公‘实习’。”

“是有这么回事。”祁翀笑道,“‘实习’者,于实务中学习也。科举选才本是良方,可实际上选出来的人才未必都能胜任一地之治,原因在于许多人上任之前对于如何做官、如何治事一无所知,毕竟,圣贤书里也没教过这些呀!将一群毫无经验之人放出去做百里侯,对百姓而言其实是不负责任之举。所以啊,朕就想了,以后新科进士都不要直接放出去做官,让他们在朝廷中先实习两至三年,跑跑腿、打打杂,熟悉一些庶务,至少不至于到了地方上两眼一抹黑,被胥吏蒙蔽不是?”

“怪不得项国公世子上次处理京东路民变之事如此干净利落,原来是深谙庶务,懂得其中关键啊!这‘实习’一说还真有些门道,这才是真正的为国储才呀!”王丘一点头道。

“若是如此,那要不要干脆各部各衙都设一些‘实习’之职?”柳敬诚试探着问道。

“嗯!岐国公此议甚善!甚善!”见柳敬诚难得地开了口,祁翀忙鼓励道,“要不,八部中也都各设几个名额,就叫——秘书郎!而且,不要固定在某一部,要轮岗!”

“‘轮岗’?”林仲儒快被皇帝陛下一个又一个的新词搞糊涂了。

“就是到不同的衙门任职,至少要到两三个部去轮一下,如何?”

“陛下还真是奇思妙想,臣以为可以一试!”杜延年终于开了口。

他这一开口就算是代表百官定了调,其他人便也不再反对。

“那各部调整之后,人员如何安排,陛下可有旨意?”

“先说内阁吧,杜相当然还是首辅,林中书任次辅,罗计相自然也要入阁,岐国公嘛朕另有任用,就先不入阁了。还余三个人选,诸位不妨议一议。”

在座五人,三人入阁,剩下两人反应不一。柳敬诚偷偷舒了口气,神态之中轻松了许多,显然入阁并非其所愿,王丘一却正好相反,隐隐有些失望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