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亡之道也”,因而吸取“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大兴屯田,达到了足食强兵的目的。
在治军思想上,曹操抛弃儒家以礼治军的原则,认为“礼不可治兵”,强调“吾在军中持法是也”,注重以法治军。
他针对汉末为政失之于宽的状况,“纠之以猛”,以使“上下知制”“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
他“揽申、商之法术”,制定管理、训练等军事法规,如《军令》《步战令》《船战令》《论吏士行能令》《败军抵罪令》等,以维护军队的统一指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
为保证法规的实行,曹操主张严明赏罚,按法赏有功、治有罪。
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告诫诸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
强调“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并“亲巡将士,明劝赏罚”,在公开场合,自己也不置之法外。
为贯彻以法治军的思想,曹操特别注意军中司法官吏的选拔,认为“夫刑,百姓之命也。
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
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曹操选将用人,主张破格求实。
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
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
他们后皆战功卓着,成为名将。
还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
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
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
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对有过失的“贤”才,曹操往往任用如初。
他还注意集众人之智指导战争,在兖州、官渡、邺城、当阳、渭南、襄樊等重大战事中,均听取和采纳将士的意见。
为尽其才,他倡导广开言路之风,征柳城乌桓得胜回师,还重赏曾劝阻他出征的人。
在谋略思想上,曹操认为:“欲攻敌,必先谋。”
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所以他能够“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曹操认为用兵“不可以祷祀而求,亦不可以事类而求”,显示出其军事思想中求实、尚变的两大特点。
他推崇《孙子》,但要求诸将按他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和实战经验编撰的《孟德新书》指挥作战。
视善变为用兵核心,其行军用师,被誉为“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强调“兵无常形”“兵无常势”“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只有灵活用兵,“以诡诈为道”,才能以变制胜。
还说“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他认为,诡诈的前提是知彼知己,只有在掌握了对方的兵力部署、战将强弱、地形险易、后勤保障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因敌变化”“盈缩随敌”的策略。
他尤重视奇正、虚实变化,要求以“至实击至虚”,他的战争实践也体现出这一点。
如对孙、刘集团作战,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实际情况,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一方,形成“至实”态势。
同时,常以分散、分化敌军的策略,致其“至虚”,从而各个击破。
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其《孙子注》对后世兵学有深远影响。
但有时,他强调刑罚过度,并且也有袒护失察之处,这是其思想的局限性。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
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纳枣祗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
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
屯田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高于普通的自耕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此,短时间内就使地方“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自述道:“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
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
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始创户调制,防止豪强兼并小农。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
到建安九年(204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曹操在世时,还大力兴修水利设施。
如他举荐的扬州刺史刘馥,修复、建设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等土坝,蓄水灌溉稻田,使得“官民有畜”。
以身作则,提倡廉洁在开源的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提倡廉洁。
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的衣服、鞋子不事华丽,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
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
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
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还不是遵守古礼的时候。安葬完毕,所有人都除服。那些率军屯戍在外的,一律不得离开屯所。有司各率其职。以时服下葬,不要在幕中贮藏金玉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