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伯言,说说你的看法!”我笑着说道。
“主公请看,临泾此地紧邻泾水,而汉阳与安定交界几乎都是山。山脉与临泾之间虽然有通道,但并不利于十数万骑兵通行!咱们若在此处建一座要塞,那么秦军要想通过便寸步难行!届时,我军只需委派一军,占据险要。然后布大军于临泾,那么秦军就只有两个选择了!要么突破我军驻守的要塞,然后避开我军主力,继续南下!要么就在临泾与我军决一死战,如此一来,主公的计划便能实现了!”陆逊侃侃而谈道。
“哈哈哈!伯言不仅决战之地与我想的一样,就连想法也是如出一辙!”我笑着说道。
“既然如此,主公,咱们就依计行事?”陆逊问道。
“嗯,不错,伯言,我把计划交给你去安排,你只管依计行事!不过有一点,你还需注意!”我交代道。
“主公但说无妨!”陆逊回答道。
“秦军随时都会到来,可能就这几天,也可能十天半个月。你一定要安排稳妥之人前往,且要告诫他务必要尽快完成布置,否则计划失败,我军危矣!”我提醒道。
“主公,您就放心吧!”陆逊说道。
“好了,去吧!我也要准备动身,然后前往临泾布阵了!”我说道。
“喏!”
…………
五天之后,临泾。
短短五日,临泾已经今非昔比,再也不仅仅是高平的门户城池了。
五日前,临泾城内只有陈庆的七千白袍军;
五日后,这里已经云集了十五万大军。
只见临泾城外,三座大营一字排开,每座大营内都有五万大军。
位于中间的乃是我本人亲自坐镇指挥的中军大营,虽然人数也是五万,但却都是辅兵。
其中还有一万是当初攻陷高平,然后收降的一万降卒,并且没有大将。
考虑到这一点,我从左右两军先后调来了宋谦、贾华、龚都、刘辟——四名校尉。
右军乃是邓艾、邓羌指挥,其中有两万精锐,以及三万辅兵。
左军乃是黄忠、孙翊指挥,同样有两万精锐,以及三万辅兵。
陈庆的七千白袍军则继续坐镇临泾,一起的还有两千余无难军,负责在关键时刻作为奇兵使用。
“报——!”这时,有信使赶到。
“说!”我在中军大帐接见了他。
“主公,伯言将军亲自坐镇西边要塞,特要小人来通知主公!伯言将军说,他绝不会放一个秦军过去的,定会迫使秦军前来临泾与主公决战!”信使说道。
“伯言亲自坐镇吗?他带了多少人,又做了哪些布置?”我随即便问道。
“回主公,伯言身边有一万辅兵,另有一万辅兵留在了高平,负责看守城池和大军粮草!此外,伯言将军说了,请主公无需忧虑,只管放心便可!”信使回答道。
“哦,既然如此,那我就放心了!”我说道。
“主公,这是伯言将军立下的军令状!”信使说完,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书信。
我伸手接过,然后拆开信件,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
少顷,我看过书信,不自觉地就长舒了一口气。
没想到陆逊会亲自接下如此重要的任务,不过也好,除了他以外确实也没有更加稳妥的人了。
毕竟大将们都被我派了出去,身边也只有十个将领,陆逊也确实稳妥啊!
不仅如此,原本我是让陆逊守备高平的,但这会想来,陆逊如此做确实更加稳妥。
毕竟守住了临泾和西边要塞,秦军便很难突破了,高平处稳如泰山。
相比之下,反倒是西边要塞比之高平要更加重要,毕竟那里才是此战的重点。
秦军想要南下,要么选择从临泾,要么从陆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