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负隅顽抗?你和你的掩体一样搞笑!(2 / 2)

一路前行。

桑迪又看到了乌力达军方车队。

不管是轮式装甲车,还是军用卡车。

他们的车辆,都有着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老旧且缺乏保养。

士兵们的素质,那就更加不敢恭维了。

在卡车车厢里,嘻哈聊天还不算什么。

坐在装甲车顶上,还漫不经心的……

这他妈到底是去剿灭叛军打仗,还是去边境地区旅游观光?

他们显然不知道,真要在战场上,坐装甲车上出行,纯粹就是找死。

一梭子子弹扫射过来,当场就能打死打伤不少。

只不过……

这种行军场面,在菲州实在是太常见,桑迪早已见怪不怪。

由于文化素质低下,思想觉悟也不高,再加上训练不足、装备不好、基建又烂……

长久以来,桑迪觉得菲州地区的战乱动荡,就是典型的‘菜鸡互啄’。

有些战乱看似持续了很久,实则伤亡并不大。

因为看过一些战场视频的人都知道。

这些黑人士兵,他们开火根本就不带瞄准的。

朝着大致的方向,一顿胡乱扫射就行。

有些胆小的,甚至会将身子躲藏起来,把手伸出去开枪乱扫。

双方噼里啪啦的互相乱扫一通,然后打完收工,明天继续。

这样的战乱,哪有什么效率可言?

在菲州参与过很多战乱的桑迪,觉得以前每次战乱停歇,往往都不是战场上某一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是弹药物资不足,打不动了。

所以……

当强大的龙国人,用信息化的先进装备,给叛军来一个夜间突袭,真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降维打击’。

如同职业拳击手对战地痞小混混,轻轻一拳就当场KO。

吃饱喝足,强忍颠簸摇晃。

昏昏沉沉的也不知道过了多久。

车子忽然就不摇晃了,很平顺的嗡鸣疾驰起来。

桑迪睁开沉重的眼皮,瞟了一眼窗外。

发现原来车子开上了一条崭新的柏油路。

这条路刚建成通车没多久,不仅路中间的黄线特别清晰,就连空气中的沥青味也很重。

而且路上,还有一些明显与西式不同指示牌,提醒司机注意减速、注意野生动物等等。

所以只是看这些指示牌,就隐约能猜到,这是已经号称‘基建狂魔’的龙国,所承建的公路。

放眼全世界,也只有他们才能花费不多,却又快又好的完成各种基建工程建设。

据说唯一能限制他们的,就是甲方的打钱速度。

只要打钱够多够快,什么样的工程奇迹,他们干不出来?

这不。

越是往乌力达的首都方向开进,就越能看到许多具有龙国特色的东西。

比如正在建设的铁路工地,他们喜欢悬挂红色横幅。

穿梭疾驰运送建材设备的工程车辆,他们车头和两侧也喜欢挂上红色标语。

路过一座乡镇,最引人瞩目的,当然是高高耸立在山顶上的通信基站铁塔。

而镇上有卖手机、卖二手车、卖小商品的超市并不稀奇,奇特的是竟然有中餐馆,并且招牌就是中文的。

“龙国人真是太厉害了。”

“只要是能赚钱,不管有多偏远落后,都会有他们的身影。”

“而这么能吃苦,还这么会做生意,也真是活该他们能发财!”

桑迪听到有人嘀咕,并没有接话。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龙国,有极为恐怖的十多亿人。

不甘吃苦受穷,也愿意漂洋过海外出挣钱的,肯定不少。

政局最近几年才相对稳定的乌力达,龙国人还相对较少。

在塔桑尼亚、埃塞比亚那些,本就相对稳定,而且和龙国密切经贸合作很多年的菲州国家,龙国人早就数以万计。

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当地购置了土地房产,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已经彻底融入了当地,很少返回龙国。

等刚比果和乌力达,联手消灭了盘踞多年的叛军,让两国都彻底稳定下来,与龙国开展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同时更多的菲州国家,看到了龙国的强大实力,以及与龙国互惠互利合作的巨大好处,纷纷选择加入。

那么将来,来菲州淘金赚钱的龙国人会更多。

所以……

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桑迪自然没什么好说的。

相比之下。

他反而宁愿趁着路况变好,不再颠簸摇晃,舒舒服服的睡一觉。

等他一觉醒来。

忽然闻到了一股汽油的味道。

睁眼一看,赫然发现天已经黑了,并且车子正停在路边加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皮肤黝黑的黑人小伙儿,扛着塑料桶,正通过漏斗和管子,将家庭作坊冶炼的汽油,加入皮卡车的油箱里。

在菲州中部地区,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开采难度也很低,所以就有很多人私自开采和冶炼石油,售价相当便宜。

“咱们到哪儿了?”

桑迪稍稍起身,活动了一下肩颈脖子。

“前面就是乌力达的首都了,咱们待会儿直接去酒店。”

亨特里似乎也刚睡醒,声音有些低沉。

片刻后。

几辆车再次上路,驶入了看不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只有低矮房屋紧密相连的城市。

稠密的人口,拥挤的交通。

大街上,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和行人,完全就是随意乱窜。

但这种糟心的拥堵感觉,却让桑迪倍感温馨。

因为这代表,他彻底安全了。

来到去年曾住过的一家酒店,一切依然还是熟悉的感觉。

分配了房间入住后,众人便熟门熟路,来到相邻不远的一家西餐厅。

乌力达曾被英伦国殖民统治了很多年,即便现在也是名义上的‘英属联邦’成员国。

在这多年的殖民历史中,不仅让当地很多人学会了英语,也形成了英伦文化氛围。

因而街上很多商铺都是英文招牌,西餐厅也是相当不少。

能与之平分秋色的,大概就是那些中文的商铺餐馆了。

来到熟悉的餐厅,坐到曾经坐过的位置。

凌晨才躲过了死亡炮击,中午险些被轰炸干掉的众人,此时此刻自然有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感。

点了自己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