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禅宗“顿悟”说。
禅宗定义了中国人对“和尚”、“佛教”的印象。
但实际上,没有道家哲学思想,就不会有禅宗。禅宗核心理念“见性成佛、自性具足”不是佛教本来的主张,是融和道教理念延伸而来。
禅宗菩提偈的四个版本,皆围绕“尘埃”本身展开几种讨论——
其一认为佛性清净,没有尘埃;
其二认为要勤加自勉,不染尘埃;
其三认为明镜止水本无尘埃;
其四认为四大皆空无处惹尘埃;
这几种都是经典的禅宗思想,围绕着现象展开讨论,对自身修行提出平实、严格的约束,对自律的要求胜过对佛法的要求——禅宗本来也不是以佛法立宗。
禅宗菩提偈脍炙人口,但仍然停留于浅显的“尘埃”之辩,若天台宗僧人答题,大抵会更玄妙深奥些。
毕竟天台宗是三千年佛史上,佛学理论最高深完善的流派。
按照天台宗的理念,他们不会觉得尘埃是尘埃,只会觉得:菩提树非树,明镜台非台。尘埃皆非相,万相即如来。
晏启山曾经以为自己将注定与觉知为伍。
后来他身入娑婆才顿悟,佛法无边,但渡人有道。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宗派。像他这样六根不净的凡夫俗子,只适合最浅显无门槛的净土宗:临时抱佛脚,口念“南无mó阿ō弥陀佛fó”。
他这一生半梦半醒,正如解脱经所说,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他终究勘不破迷障,渡不过八苦七难,如今更是深陷十丈软红。
人间四百四十病,相思病最苦。
然而,他能遇到傅真,已经是“十世证道,十生积善”得来的因果循环,再苦也欢喜。
撑伞冒雪下山时,晏启山在“莫向外求”处偶遇故交才仁永吉。
她瘦削细长、一身藏袍,有着漂亮的蜜色肌肤,笑容明亮有香气,神情天然虔诚,但一开口便满嘴嘲讽:“一世多情客,何来寂寥门?”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