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黑冰台的四处出击,整个“大秦舆论场”的风向迅速扭转。
尤其是有关“公子赢君”和“宣德夫人”的流言蜚语,更是以最快的速度平息了下来。
代价就是黑冰台的“诏狱”人满为患,超过千人被捕,由此牵涉到的人数,更是多达数万。
如此酷烈的行动,顿时将所有的蠢蠢欲动都震慑了下去。
当然啦,秦法虽然严苛,但也不会随意杀人。
这些人大概率都不会死,最多也就是“倾家荡产”,然后被流放、发配到北疆,与披甲人为奴。
不能说是劫后余生吧,也能说是生不如死了。
不过这并不能吓住穰侯魏无羡和诸位有心夺嫡的公子。
这种酷烈的行动,注定只是一阵风,绝不可能常态化。
否则人心惶惶之下,大秦是要出大问题的。
而且被抓的大部分都是“投石问路”的弃子,也没伤到他们的根本。
所以帝乙和陈貂寺紧接着又出了第二招:罢御史大夫,由陈貂寺接任。
这一招可太狠了!
黑冰台+御史台,这两大机构联手,谁踏马不怕?
尤其是这两个监察机构,都由陈貂寺这头“帝之鹰犬”执掌,简直就是骇人听闻。
尤其是诸公子,当时都被吓尿了!
先前帝乙下令让他们入御史台观政的时候,他们还耍了个滑头,纷纷都拒绝了监察御史的位置,自请为治书御史,符节御史和检校御史。
要知道,御史台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御史大夫更是号称“副相”。
除了监察百官之外,还有治书、检校、盐铁、督粮和符节、修史等职权,或是清贵、或是权重、或是膏腴。
尤其是各科部给事中和监察军校的符节、检校御史,以及执掌五城兵马司的巡城御史,或是能干涉人事,或是可掌控军权,都是一等一的肥缺。
殿中御史、禁防御史等职位,更是常居禁军当中,掌握着各大要害重地,甚至连帝庭宫门,都由御史与禁军大将同时掌管,互相监督、制衡。
诸公子打的主意,就是不做得罪人的监察御史,反而趁机插手各大要害部门,大肆罗织党羽、染指权力。
反正帝乙现在已经明摆着要打压他们,不给他们任何上位的机会。
他们自然也不在乎帝乙的观感如何,拼了命地要把权力揽在手里,免得以后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无论是垂死挣扎也好,徒劳无功也罢,终归不能坐以待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诸公子俨然已经跟帝乙走到了对立面。
他们想要成为一面面的旗帜,给予朝堂百官、州郡长吏跟帝乙争权的“大义名分”。
因为这已经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也是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毕竟,帝居九重之高,也不可能一个人统治如此庞大的疆域。
帝主的意志想要贯彻落实,也必须要有朝堂百官和州郡长吏的配合,才能执行下去,深入大秦的每个角落。
看似乾纲独断的帝主,也不得不依赖庞大的官僚群体。
正常来说:任何官僚都不能,也无法对抗帝主的威权。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穰侯魏无羡拜相数十年,俨然已经有了跟帝乙分庭抗礼的影响力。
又有武安君公孙起为盟友,团结了大批军将,以及大秦公族的势力。
而且他还愿意冲在前面,去直面帝乙的雷霆之怒。
其他的官僚自然也是乐见其成,跟在穰侯魏无羡的身边摇旗呐喊、以壮声势。
而诸公子的“站队”,则是给了他们最为重要的“大义名分”。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帝乙愿意破釜沉舟,去打一场,甚至于无数场平叛战争,否则轻易也不敢、不能、不好动他们。
只要他们不公然起兵造反,始终坚持“争国本”的话。
其实帝乙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因为当天下群臣都统一意见的时候,便会形成浩浩荡荡的大势,就连帝乙也无可奈何。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明朝万历皇帝想“废长立幼”,扶持“福王”为太子的时候,跟朝臣斗了几十年。
最终都没能成功,甚至还整出了几十年不上朝的闹剧,也没能让天下群臣妥协。
虽然大秦并没有“立长立嫡”的传统,一直都是“立贤为君”。
但是放着十几个成年公子不立,非要立一个刚满月不久的小孺子。
确实也很难让群臣百姓信服!
正所谓:唯有名与器,不可假手于人!
一旦被他们造成这种既定事实。
帝乙的威权下降,却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然而,当陈貂寺接管御史台之后,这一切都变了!
不止诸位公子的如意算盘打不响,而且还在朝堂中立起了另外一座山头,毫不留情地搞起了“阶级分裂”。
就在帝乙降诏宣布陈貂寺接掌御史台的当天,就有许多文武群臣上书表明态度,当场“倒戈”、“背刺”魏无羡。
而依附于穰侯魏无羡一派的官员,更是受到了御史们近乎疯狂的撕咬,各种弹劾犹如雪花般飞向御书房。
这也就是大秦没有受到弹劾就要请辞的潜规则,要不然半个丞相府都得空了。
但是帝乙下令让被弹劾者上书自辫的行为,亦是对陈貂寺毫不遮掩的支持,给予了反对派沉重一击,给予了帝党强有力的支持。
穰侯魏无羡四处奔走,苦心孤诣营造出来的“大势”。
在帝乙和陈貂寺君臣联手的重拳出击下,好似春阳融雪般烟消云散,被撕裂开了一条大大的缝隙。
最要命的是:穰侯魏无羡的“盟友”:武安君公孙起,在这最关键的时刻,竟然也退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