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王没敢再进宫,他直接躲回了王府。
而墨皇后左等不来太子,右等不来幺儿,越等越生气,直接派了自己的心腹海嬷嬷亲自到东宫找人:“把那两个混账都给我叫来!”
好在海嬷嬷留了个心眼,到了东宫先问了肃王的去向,再打听太子的作息,都听完了,心惊肉跳,知道皇后这回只怕是又要铩羽而归。
——可告诉她事情经过的人,却有意无意地漏了一件事:肃王令太子近侍掌嘴,十二三的小孩子,一张嫩脸肿成了猪头。
海嬷嬷眼珠儿一转,索性直接去了承恩殿去见太子妃。
正经婆婆派了人来看望伤势未愈的儿媳妇,任谁都说不出什么不对来。
——唯一的疏漏,大约就是看望病人的人,却是空着手来的,半点儿慰问的东西都没带。
所以这根本就是虚情假意、顺路的人情,太子妃心里明白,也不说破,礼貌地表达了感恩,然后问正事:
“大清早起宫门才开,听说十七弟就急急忙忙地进来,说要传母后的凤旨。
“太子昨儿睡得晚,请起便费了些力气。
“可还没等太子过去,听说十七弟又慌慌张张地跑了——到了也没说母后到底要他来传什么话。
“我们又不好去问,怕是十七弟跟他哥哥开玩笑,真捅到母后跟前,只怕他要挨打的。”
海嬷嬷笑得见牙不见眼:“果然并没有这回事!就是肃王跟太子殿下开玩笑的!”
太子妃挑着眉笑:“我就说么。”
心里无比后悔:怎么亲口替那狂妄的混账寻得了开脱的借口?!
一眼看出来太子妃脸色僵硬,海嬷嬷又笑着安抚:“肃王爷年轻,说话做事都有些没轻没重。
“皇后娘娘本来只是想叮嘱贾女史几句话,王爷在跟前听了,偏要讨这个差使来东宫逛逛。
“娘娘追着喊不妥,他也不听,一心只想看这个热闹。
“大约是到了跟前儿又觉出不合礼数了,所以羞臊地跑了。
“太子妃给王爷做了多年的亲嫂嫂,一贯当自己亲兄弟一样地疼爱,就连这样胡闹的事儿也帮着遮掩。
“要不怎么说娶妻娶贤呢,妻贤夫祸少!这可真是我们太子爷的福气,也是皇后娘娘的福气了!”
哪怕明知道这是硬栽给自己的大帽子,可毕竟字字都是夸奖,太子妃无奈只能收下,谦逊了一句:“我出身简薄,常常做事没头脑,多亏母后这些年宽容我。
“至于十七弟,太子爷跟他年纪差得多,心里也是当个晚辈一般疼爱教导,不会跟他计较这些的。
“嬷嬷还请转告母后,请她老人家放心,太子和肃王兄友弟恭,好得很呢。”
虽然谦逊,但指桑骂槐是本能行为。
海嬷嬷只觉得自己的脸直发僵,含糊了两句,便岔开话题道:“听得说,贾女史如今住在她表妹王良娣的宫里?
“太子妃娘娘,不如传王良娣过来一趟,老奴在在里宣了皇后娘娘口谕?”
在承恩殿宣皇后口谕?
那岂不是自己也得爬起来跪听?不然就是不孝?
老贱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