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节过完,下过了几场雨,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天可算是凉了下来。
天气虽然是寒凉了起来,但是长安城里各种话题造成的火热的氛围仍旧热烈如夏日那般,让人讨论的兴致不减。
从二十余日前,长安城的各个城门处,就总能看到蔓延宛若溪流般长的进城的商队,而出城的队伍也不算少,都是拖家带口的响应迁民去北边边城的。
且官家也是很负责任的了,竟是让主动报名迁民的人攒够了一拨儿,就安排了他们跟随一队禁卫军兵士往北而去。
如此,就算是保证了他们的安全,让他们更安全更快的度过前期这段儿日子来。
只不过,再是大胆,这拨儿人也不过千人而已,对于长安城里的百万人口来说,不过就是沧海一粟罢了。
但负责此事的郎官儿却是很看好此事,按着郎官儿说的:“人们都是趋利避害的,能够在此时主动应了去边城的人,怕是在这长安城里着实是生活的不如意,甚至是过得很差劲儿,才不得不铤而走险,去边城求一条生路来的。
但是人就有姻亲,就算是孤家寡人,也能有三五友人来。
只要他们这批人到了北地,安顿了下来,在当地立足后,待得明年他们的信儿送回了长安城里来,咱们啊,怕不是到时候会忙的脚不沾地儿了。
且,你们别忘了,长安城里就这般多的人,大唐各处若都有人迁移过去,那加在一起,也是不少人了。”
而今儿个街头巷尾除了仍旧在讨论着迁民北地的事儿之外,又有一件关乎人们生活的大事占据了众人的心神。
时隔近一月,关于当日太医署王署正在朝堂上提出的来自李三娘的报告里的“禁止近亲婚配”的事儿,以及后来徐敬真添砖加瓦所支持的李三娘报告之中说的“提高女娘婚嫁年龄”的事儿,在这日终于传了出来消息,也都纳入了律法之中。
张贴在京兆府门口的纸张,上头一字一句写得明白。
且,京兆府还找了各坊坊正给他们上课,让他们彻底明白这两条后,然后发了任务,让他们回去后,与坊中人好好说道说道。
“这近亲可是三服以内都算在内了,要是不想生出身子骨儿弱的痴傻儿,可得好好记住这一条儿来。”
下头坐着的大半都是花白着头发的老翁,他们都是长安城里各坊坊正,偶尔零星有几个年轻的人混在其中,众人着实是被这话惊着了。
各个张着口,瞪着眼,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
讲话的京兆府书吏自然看出了他们的不解来,就对着下头的百位坊正抬了抬手,见他们安静了下来后,这才把早前就想好的例子拿出来给他们讲着听。
“某家,郎君娶了外家姨母家的表妹,生一胎没一胎,如此三四回后,才将将生下个心脉有疾的病弱孩子,那孩子也没活过周岁。
这都还算好的了,有那命不好的,生下来的都是痴傻儿来,光知道吃喝拉撒,认不得人,做不了事。
生这般的孩子有甚用?
不如不生!”
书吏又举了几个例子后,见台下的众人都听到心里去了,这才停了口。
然后就换了人上来,这位书吏主要是为众人解释第二条“提高女娘婚嫁年龄”的具体问题来的。
“这条啊,是太医院里的医师们发现,女娘在过了十八后再嫁人生产,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且这时候女娘自己也能提高顺产的概率。
这意思就是说,过了十八的女娘比没到十八的女娘在生孩子这事儿上,能有更大的机会保命,可以生下健康好养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