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又一盏(1 / 2)

在水神宫的客房过了一夜,这夜雾气懒散月色迷离,司马师靠在土炕旁的窗沿上,心里一阵比一阵忐忑。

鲜衣怒马少年郎,这是当年司马家随曹丕进洛阳时,市井百姓对他们兄弟俩的称赞。可曹丕的时代一转眼就过去了,新登基的皇帝曹叡似乎对司马家并不感兴趣,三番五次把司马懿外调,一点一点切割司马家门生故吏的派势。

也就是那些年,总是一个人守在京师的司马师开始整日整夜的忐忑不安,他不再同那帮华贵子弟出街游玩,也不再到处巡视司马家的生意招摇过市,内心不安宁的日子,他谨遵父亲的教诲只做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继续笼络曹家看不上的寒门秀才。

不过这两件事依然不能消除他内心的忐忑和不安,所以他大着胆子做了第三件事,他私下里创办教会秘招教众,在洛阳以街道为单位,每条街上都有他的教众。直到这个教会突破千人规模,他才后知后觉的知道让自己心安的办法。

这个时期的司马懿也没有闲着,他虽然常年在国内游走,看起来没有固定的势力范围,但皇上忽略了司马懿韬光养晦的能力,司马懿每到一处,就极力拉拢当地的屯田长。

先武帝采用屯田制的方法,让军队闲时种地收粮,忙时带粮上阵,这个方法不仅极大的提高了粮食储备,也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军饷的压力。但屯田制大面积实施以后,牵扯到军队管理和极大的地方利益,所以曹氏宗族的大部分人都被安置在屯田制的管理部门,这些人到任以后大肆敛财酷压屯田,苦的就是那一批负责具体执行的屯田长。

而司马懿的目标也很明确,这些屯田长不仅清楚地方部队的数量,还清楚地方土地的数量,更清楚地方百姓的数量,这些人串起来才构建了不可一世的曹魏江山。所以顶着托孤大臣的名号,打着中央政府的名义,司马懿与各地屯田长暧昧不清,而对曹氏宗族则保持着避让锋芒不滥苟同的作派。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别看司马懿如今浅居宛城,但如果有人能把全国各郡县二类官员的行踪统计一遍,就会发现这些人无论去洛阳或者许昌,都会绕道再去一趟宛城。这也是司马懿稳坐卧龙岗听风观雨的底气所在。

洛阳有大儿子探听消息,西北有小儿子未雨绸缪,全国遍布司马家朋友,他要做的就是保持低调而已。

不过这一切他都没有告诉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所以此刻身在长安的司马师很焦虑,他刚在宛城犯了错,父亲让他来长安,就是戴罪立功,他如果不能处理好这边的事情,恐怕就会失去在父亲心中的能力地位。

不过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不能慌乱,他回忆起父亲平日的作派,劝诫自己一定要平心静气,理智思考。可他不知道的是,他父亲司马懿之所以能平心静气,是因为他背后站着一群足以撬动曹魏江山的同志!而他司马师潜伏在洛阳的教会,也只能在危机关口保他一条性命罢了。

司马师想到五更天明左右,脑袋昏昏沉沉的睁不开眼了,他靠在窗台上酣睡过去。等他再醒来的时候,屋子里缠绕着一缕苦菊花的清香。

他起身下床,发现门被打开了,桌子上摆着一束白黄菊花和一盆洗脸水。他突然明白水神教为什么能在溱水一带迅速壮大起来了,答案就在这束散发着清香的菊花上面。在当地老百姓吃不饱的情况下,水神教教他们子女识文断字,改变他们只能靠天地谋生的希望,又教导大家苦中作乐与大自然互取所需和谐相处……这些理念并不超前,但能把这些理念传导给溱水两岸的泥巴腿子们,詹水兴还是有一定道行的。

司马师来水神教的目的很明确,他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司马昭的事情肯定跟蜀谍没有关系,司马昭就是再荒唐他也不敢通叛蜀国,而且他但凡有点脑子,都不可能相信据险而守的川蜀会有能力扫平中原。所以司马昭的事情,不是曹魏设计,就是夏侯家谋划。

曹魏方面,父亲司马懿已经跟大司马曹真勾调过了,自己也跟长史曹也见过面了,他们都没有迫害司马昭的嫌疑,现在就只剩下虎踞长安多年的夏侯家。

而司马师紧盯水神教也是有原因的,就在今年八月份,一封秘笺被送到宛城,秘笺上说水神教可以帮司马家建功立业……当时父子两个商议,水神教绝不会是看中司马家,因为明面上的司马家是托孤重臣中最没有势力和发展前景的一派。那么水神教抛过来的橄榄枝要么是想谋害司马家,要么就是一药多吃,他拉拢完其他家族再使用同样的手段拉拢司马家……

司马师现在心里很清楚,水神教跟夏侯家肯定是拉扯不清的。一个是长安霸主,一个是溱水龙头,他们之间没有利益往来,说出去简直贻笑四方。所以司马师就是要混进水神教,取得詹水兴的信任,拿到夏侯家与地方势力勾结的证据,并且藏在暗处跟夏侯家掰一掰手腕!

他认真的洗了洗脸,正要出门看一看居住环境的时候,一个小厮端着一盏茶走进院子里来,“客人你醒了,请吃一盏淡茶,稍刻我们宫主和二宫主将在会客厅招待客人早餐。”

司马师“嗯”了一声,点点头,接过那茶盏踱着步子来到旁边的柿子树下。这时节柿子树还算枝叶繁茂,青瓷的硕果挂在枝头叶间像是顽皮的小朋友,随着从山上扑下来的凉风与人们玩起捉迷藏的游戏。

司马师呷了一口那茶,茶味浅淡,咽下去的时候翻上来一味醇厚的枣香,这应该是长安地区特有的八宝茶的一种,早上喝不伤口胃。

这一盏茶还没有喝完,刚刚的小厮就来传唤,说他们宫主已经在会客厅备好早宴。

在水神宫的客房过了一夜,这夜雾气懒散月色迷离,司马师靠在土炕旁的窗沿上,心里一阵比一阵忐忑。

鲜衣怒马少年郎,这是当年司马家随曹丕进洛阳时,市井百姓对他们兄弟俩的称赞。可曹丕的时代一转眼就过去了,新登基的皇帝曹叡似乎对司马家并不感兴趣,三番五次把司马懿外调,一点一点切割司马家门生故吏的派势。

也就是那些年,总是一个人守在京师的司马师开始整日整夜的忐忑不安,他不再同那帮华贵子弟出街游玩,也不再到处巡视司马家的生意招摇过市,内心不安宁的日子,他谨遵父亲的教诲只做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继续笼络曹家看不上的寒门秀才。

不过这两件事依然不能消除他内心的忐忑和不安,所以他大着胆子做了第三件事,他私下里创办教会秘招教众,在洛阳以街道为单位,每条街上都有他的教众。直到这个教会突破千人规模,他才后知后觉的知道让自己心安的办法。

这个时期的司马懿也没有闲着,他虽然常年在国内游走,看起来没有固定的势力范围,但皇上忽略了司马懿韬光养晦的能力,司马懿每到一处,就极力拉拢当地的屯田长。

先武帝采用屯田制的方法,让军队闲时种地收粮,忙时带粮上阵,这个方法不仅极大的提高了粮食储备,也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军饷的压力。但屯田制大面积实施以后,牵扯到军队管理和极大的地方利益,所以曹氏宗族的大部分人都被安置在屯田制的管理部门,这些人到任以后大肆敛财酷压屯田,苦的就是那一批负责具体执行的屯田长。

而司马懿的目标也很明确,这些屯田长不仅清楚地方部队的数量,还清楚地方土地的数量,更清楚地方百姓的数量,这些人串起来才构建了不可一世的曹魏江山。所以顶着托孤大臣的名号,打着中央政府的名义,司马懿与各地屯田长暧昧不清,而对曹氏宗族则保持着避让锋芒不滥苟同的作派。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别看司马懿如今浅居宛城,但如果有人能把全国各郡县二类官员的行踪统计一遍,就会发现这些人无论去洛阳或者许昌,都会绕道再去一趟宛城。这也是司马懿稳坐卧龙岗听风观雨的底气所在。

洛阳有大儿子探听消息,西北有小儿子未雨绸缪,全国遍布司马家朋友,他要做的就是保持低调而已。

不过这一切他都没有告诉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所以此刻身在长安的司马师很焦虑,他刚在宛城犯了错,父亲让他来长安,就是戴罪立功,他如果不能处理好这边的事情,恐怕就会失去在父亲心中的能力地位。

不过越是这个时候,越是不能慌乱,他回忆起父亲平日的作派,劝诫自己一定要平心静气,理智思考。可他不知道的是,他父亲司马懿之所以能平心静气,是因为他背后站着一群足以撬动曹魏江山的同志!而他司马师潜伏在洛阳的教会,也只能在危机关口保他一条性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