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明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于是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
——《史记·孝武本纪》
汉武帝固然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但他却极度痴迷长生术,此前我们便提到过,曾有山东方士李少君以长生术得到汉武帝召见,并凭借着出色的吹牛功夫,让汉武帝对其深信不疑,以至于后来李少君去世,汉武帝也坚信他不是死了,而是登临仙界了。
在得知皇帝痴迷长生神仙术,信奉鬼神之说后,天下方士纷纷涌入长安,上书汉武帝,意图通过自己所学得到汉武帝的青睐,进而谋求富贵。
与此同时,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汉武帝在与董仲舒进行“天人三策”问答之后,朝廷便开始大肆宣传“天赋皇权”“天人感应”等相关思想,从而使得皇帝形象更加神圣化。出于宣传需要,朝廷也开始极为重视祭祀活动,毕竟皇帝作为上天的代言人,自然要经常祭拜天上的各路神仙,向上天进行汇报和请示。
朝廷的重视,思想的传播,使得包括方士在内的大量人士开始纷纷投身这方面的研究,如此不仅完善了祭祀仪式,产生了大量精通神仙术的方士,而且还极大推动了中国神话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朝廷重视祭祀的目的本就是为了神化皇权,而神话体系的不断完善无疑为神化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反之,不同流派、不同人士构筑的神话体系各不相同,他们也需要通过朝廷的认可和宣传,来巩固自己的“正统地位”。
于是,神话体系的构建和神化皇权便达成了相辅相成的效果,双方各取所需,却又相互促进。
例如亳县方士谬忌来到长安后,向汉武帝上书说,“天上神仙之中,最为尊贵的便是泰一神,而泰一神的辅佐神则被称为五帝。从上古时期开始,天子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东南郊祭泰一神,用牛、羊、猪三牲连续祭祀七天,而且给泰一神筑有祭坛,祭坛八面都开有通道,以供神鬼通行。”
汉武帝听取了谬忌的建议,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修建泰一神祠,并按照谬忌说的方式来供奉祭祀,后来又将祭祀泰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了每年正月十五,由此形成定制。这一举动,无疑确立了泰一神的至高神地位,而汉武帝则通过确立和祭祀至高神,进一步增强了皇帝的神圣感,毕竟至高神不是谁都有资格祭祀的,只有被上天认可的天子才有这个资格。
在意识到了其中的巨大利益后,大量方士纷纷上书汉武帝,意图给自己建立的神话体系中的神仙谋求一个较高的地位,更有甚者甚至意图与泰一神争夺至高神的地位。例如有人便上书说,“古时天子每三年一次,用牛、羊、猪三牲祭祀三一之神,即:天一神、地一神和泰一神”。
不过,这个建议显然与统治者的需求不符,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整个天下只允许存在一位天子统御天下,而皇帝作为上天之子,乃是代表上天的意志统治天下万民,如果出现三个至高神,那岂不是说天下要出现三个天子?
对于汉武帝来说,既然已经明确将泰一神定为至高神,又岂会允许出现另外两个与泰一神平起平坐的至高神。因此,对于这个建议,汉武帝并未全盘采纳,只是命令太祝负责在已经修建的泰一神祭坛上,按照上书人所说的方式来祭祀天一神和地一神,而不再另行修建祭坛,这就使得天一神和地一神的地位较之泰一神略逊了一筹。
至此,所有人都明白,泰一神这个至高神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于是大家又纷纷上书,想要尽力为自己神话体系中的神仙,在泰一神这个至高神之下,谋求一个较高的地位。
其中,有人上书说道,“古时候,天子经常在春秋两季举行除灾求福的祭祀,其中:用食其母的恶鸟枭鸟、食其父的恶兽破镜各一只祭祀荒地;用羊祭祀冥羊神;用青色的青壮马祭祀马行神;用牛祭祀泰一神、皋山山君和地长神;用乾鱼祭祀武夷山神;用一头牛祭祀阴阳使者。”
汉武帝便又命祠官负责此事,按照上书人说的祭祀方式,在泰一神坛旁边举行祭祀。于是,这几位的地位相较于天一神和地一神,无疑又要低了一些。
元狩元年(前123年)十月,汉武帝到雍县举行郊祀,期间外出狩猎,猎得一只“一角而足有五蹄”的怪异之兽,有那反应快的官员,当即便恭维道,“陛下恭恭敬敬地举行郊祀,上帝为了报答对他的供奉,这才赐下这头独角兽,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吧。”
汉武帝闻言大喜,便将它进献给五帝之畤,此外还为每畤增加了一头牛作为祭品,并因此举行了焚柴祭天的燎祭。之后,汉武帝又赏赐给诸侯白金币,对他们表示这种吉祥的征兆,是天子与天地之意相合的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深受汉武帝宠爱的王夫人不幸病故,汉武帝十分伤心。
不久,齐地方士少翁来到长安,上书汉武帝表示自己擅长招引鬼神,可以招来王夫人的亡灵与汉武帝相见,汉武帝遂亲自接见少翁,命其当面施展方术。少翁为了取信汉武帝,便在夜间以方术使王夫人和灶神的形貌出现,使他们隔着帷幕与汉武帝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