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奇袭右贤王(2 / 2)

为此,汉武帝以车骑将军卫青为主帅,率领三万骑兵自朔方郡出发,攻打匈奴右贤王,并以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国相李蔡为轻车将军,全都隶属于车骑将军卫青指挥。

与此同时,汉武帝又命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率兵自右北平郡北上,攻打匈奴左部做为牵制,吸引伊稚斜单于和左贤王的注意力。

在汉朝收复河南地后,匈奴右贤王为了重新夺回该地区,便将王庭向东迁徙到了巴里坤湖一带(今新疆巴里坤县西北一带)。此后,在伊稚斜单于夺取匈奴大权后,率领匈奴各部频繁南侵,匈奴右贤王亦率军北上漠南,配合伊稚斜单于南侵的同时,意图重新夺回肥沃的河南地。为此,右贤王不仅多次发兵侵扰朔方郡,甚至攻入河南地,杀害兵民,骚扰阻挠朔方城的修建。

当时,右贤王虽然率军来到了距离汉朝更近的漠南,但其活动地区仍属自己统治辖区的腹地,距离西汉边塞达到数百里。更何况,虽然当时河南地已经丢失,但长期以来都是匈奴主攻、汉朝主守,他又何曾想过汉朝军队会主动出击,远赴匈奴腹地来进攻自己。

正因如此,在当时汉匈交战频繁的情况下,自认高枕无忧的匈奴右贤王,却依然每天逍遥快活,饮酒作乐,甚至常常喝的酩酊大醉。

不过,右贤王怎么也不会想到,早在卫青出兵之前,汉朝便已经制定了长途奔袭,直捣其本部的计划,而汉朝所依仗的,便是张骞带回的漠南地形图。张骞被囚禁匈奴长达十年,虽然由于行动受限,由他带回的漠南地形图还略显粗糙,但也比较详细的记载了匈奴各部的主要分布情况和地理地形,从而使汉军的长途奔袭成为可能。

卫青出兵后,为了达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先是率军秘密自朔方渡过黄河抵达高阙,又于夜间潜军出高阙,经过一夜疾驰,汉朝大军顺利穿过了防守严密的汉匈交界地区,深入到了匈奴腹地。

相较于广袤的大草原,匈奴那点人口根本不够看,散居在大草原上的匈奴各部落,犹如夜空中的星辰一般稀疏。匈奴虽然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但其各部落却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领地,其部落与部落之间则是广袤的无人区。

彼时虽然汉匈交战频繁,但匈奴腹地却相对较为安全,因此各部落也不会像边境地区那般保持长时间的大范围警戒,这就给汉朝大军的隐秘行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对于卫青统率的大军而言,在匈奴腹地行军,反倒是要比交界地区安全许多。

凭借着张骞提供的匈奴各部分布图,卫青率领汉朝大军穿行其间,根本没有引起匈奴方面的注意。

数日之后,卫青统率的三万汉军骑兵,终于在傍晚时分抵达了匈奴腹地的右贤王驻地,而右贤王对此仍然毫无察觉,依旧在王帐中饮酒作乐。其驻地也仍然是一派松散的景象,毫无大战的紧张气氛。

卫青见状,遂让狂奔了数日的将士们休整饱餐了一番,直到夜深人静之时,待匈奴人已经大多进入梦乡,卫青这才率领着汉军骑兵犹如猛虎下山一般,扑向了毫无准备的右贤王驻地。

匈奴大营之中,在大部分匈奴人都已经进入梦乡的情况下,只有少量的士兵仍然打着哈欠、无精打采的坚守着岗位,丝毫没有觉察到死神已经悄然袭来。直到原本寂静无声的夜空中,传来一阵阵密集的马蹄声,几个匈奴士兵这才清醒过来,站起身来眺望着马蹄声传来的方向,想要看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片刻间,在犹如战鼓一般急促的马蹄声中,这些守夜的士兵借着月光,只见远方一片黑云迅速笼罩而来,直到汉军士兵拔出利刃,看到刀剑那冰冷反光的匈奴士兵,这才意识到是敌军来袭,慌乱中向大营示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过,一切都已经晚了。还不等匈奴人从营帐中爬出来,汉朝大军便已经犹如风卷残云一般杀入了部落,在派兵四处放火焚烧帐篷制造混乱,清剿匈奴残兵的同时,汉军主力却是直扑部落最中央的王帐。

直到王帐外围的最核心区域,汉军士兵这才遭遇到了隶属于右贤王亲军的激烈抵抗。

当右贤王被仆从自床上拉起来,慌乱之中走出王帐,抬眼望去,只见整个驻地都已经陷入了混乱,到处都是焚烧的帐篷和喊杀声,本就因为宿醉而脑袋发胀的他,甚至都没搞清楚是内部哗变,还是外敌来袭。然而,无论是哪种情况,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他都已经无法整军迎战了,眼下最为要紧的,还是在亲军被突破之前,先行逃命要紧。

于是,慌乱之中的右贤王,便毫无责任心的抛弃了他的部下,只带领着他的一个爱妾,在几百个精壮骑兵的护送下急驰突围,向北而去。

不得不说,右贤王逃跑的速度确实一流,轻骑校尉郭成等人率兵一路向北追了数百里,竟然都没有追上。而得知右贤王逃走后,匈奴军队亦迅速瓦解,纷纷四散而逃。

此战,汉军斩首万余、俘虏一万五千人,更是俘虏了裨王十余人,其他贵族也有一百六十余人。之后,卫青命人将将整个右贤王驻地焚之一尽,这才押送着俘虏凯旋而归。

汉武帝接到战报后欣喜若狂,还不等卫青班师回朝,便派特使捧着印信,直接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并加封食邑六千户,节制诸将,位在丞相之上,就连卫青当时年纪尚幼的三个儿子,也因此得以封侯。而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人,也都因功封侯,各自获赐食邑三百户至一千五百户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