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从两座大山的夹角处,猛地一跃,便冲出山的包围,进入了大平原。公允地讲来,这平原正是河流的产物,是它在亿万年来,裹挟的泥沙在步入黄河之前,在这里形成的囤积。人们把这种平原叫冲积平原。
这平原东西有八百里长。南北宽的地方有三百里宽,窄的地方有一百多里宽。南边的高山叫秦岭,北边的高原叫陕北高原,它们将这块平原夹定。人们将这座平原以这条河流来命名,叫渭河平原。而在历史上,好事者又叫它关中平原。
姜林站在这块土塬上向西北望去,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没有后世所见的高耸的建筑物,有的只是稀稀疏疏的民居和河流,河流将这片广袤的平原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几块。但不管有没有高耸的建筑,姜林能肯定的是,自己朝向西方望去脚下的这块土地,便是以后在华夏历史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那个地方。
“首领,你站在这里看了许久了,一言不发,今日可是发生了什么让你不快的事?”包爽指挥着首领卫队的兵士搭建好了军帐,支起通讯设备,这才发现姜林自攀上这片土塬,便一直朝西边站着,一动不动的,已经有一个小时。终于忍不住好奇心,悄悄地走到姜林身后关切地问道。
“哦!这片土地太美了,看的有些失神了。”姜林被包爽如此一问,惊得也回过神来。
“美?”包爽西边望了望,颇有些不解。
“是,美……以后的岁月里,在这片土地上不知道要上演多少……呃……想多了,让你看笑话了。”姜林正要接着抒发自己的情感,突然明白过来自己脑海里刚才浮现出的那一幕幕,不知道因着自己的到来还会不会发生,赶忙止住了嘴。
“首领,你是不是因为连日来的行军,身体太累了?要不在这里多休整几日,我这就寻离得最近的医务兵来给你看看?”包爽仍有些不放心。
“不用,不用,真不用。我只是有些思绪飞扬罢了。对了,可有最新的战报送来?”姜林终于彻底回过了神,这才想起自己一行人为何到了此处。
十日前,就是姜林请姬诵四人喝茶的那日,算是此番大唐国渡过大河,正式开始抗戎援周战事的日子。距离那日,已经过去了十日。这十日里,战事进行得还是颇为顺利的。
经过十日的战斗、进军,现在跑在最前面的三个骑兵营的位置已经抵达了之前周国大地动的震中位置,方圆十几里几乎没有再站立着的房屋的地方。
后面的四个步兵团基本上保持行军速度一致,现在也抵达了沣、镐一线,三团今日的驻地就选择在镐城的废墟之上。三个骑兵营、四个步兵团、四个由警备队和恢复了自由身的周国的战俘组成的预备大队一路走来,将整个关中平原大地齐齐筛了遍。
战事开始的前几日,大唐国的军队遇到聚集在一处的戎羌之敌,便使用残暴的火力很快将其剿灭、擒获,漏网的散兵游勇被大唐国强悍的战斗力所震惊,很快便放弃了劫掠而来的平民和物资这些影响其逃命的东西,拼了命地朝西方撤退。
所以自第四日起,各部基本上就再也没有遇到成规模的敌人,沿途遇到最多的是那些被挟持的、背井离乡的平民,还有沿途被戎人、羌人为了减少粮食消耗杀死在道边的老弱病残的尸体。所以四个团战士自第四日起的工作便变成了协助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尽快踏上返家的路,以及协助恢复沿途村、镇的秩序。
后面陆续赶来的其他恢复了自由身的周国战俘则在大唐国提前征集的一些保民官的指导下,将各自域内的人类和动物的尸体尽快进行处理、掩埋,不管是普通民众的,还是戎人、羌人留下的,总之若是任由这些尸身暴露在荒野之间、任由其自然腐烂,不久这片大地上将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不用多说便能想象得到。
部队抵达沣、镐一线,东西长八百公里的关中平原基本上就走了一半,但从各部反馈回来的消息可以断定,若是要将整个关中平原全扫荡一遍,余下的一半路程花费的时间……恐怕要比前一半花费很多。
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月的地动震中位置位于沣城和西岐城连线之间,越往西,各处受到地动的破坏越严重。前几日,莫礼红和大唐国政务院卫生部部长二人联名向姜林提交了请愿,言明各处的废墟之下若是亦有人员和牲畜的尸身被虚掩,不能尽快将这些已经开始腐败的尸身进行深埋的话……现在已经是五月中、下旬,一旦进入六月天气逐渐开始变得炎热,废墟下的这些尸体带来的灾难亦是不可估量。
对于这样的请愿,姜林自然是比谁都明白。所以参战的各部又收到了一份新的命令,凡经过的区域,有因地动造成损坏、倒塌的建筑,可以先不进行废墟清理,但各部必须对废墟仔细检查,务必保证没有人和动物的尸体虚掩其下。如此一来便增加了各部的工作量,行军的速度自然就再也快不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好在后面那些被大唐国军队从戎人、羌人手中拯救回来的民众陆续开始返回家园。有了这些人的协助,大唐国的军队才逐渐地解放出来,继续追敌、歼敌的使命。
姜林是在各部上报给总参,发现戎羌之敌大规模撤退的军情之后,毅然决定渡过大河,亲自将来到这个时代之后,一直未涉足的这块自己心心念念的土地走上一遍。三、四日的功夫,姜林在卫队的簇拥下,终于抵达了灞水东侧的这处土塬,攀上土塬,望着脚下的这片热土,开始思绪飞扬起来。
“首领,风陵渡留守部队发来洪部长的电报。”姜林正打算开口再和包爽聊点别的,通讯排排长捏着一份电报朝姜林走来。
“电报里说了些什么?”姜林没有接电报的意思。洪魁这些日子的主要工作,就是每日陪着姬诵、姬旦和姬奭几人,解决几人的需求。当然这是说得好听的,说的难听点的,自是留下一个能在姬姓叔侄三人面前说得上话的,一些事情能做得了主的,搪塞三人而已。
姜林临出发前,和洪魁也聊了大半天,一些能想到的事情二人也已经商定了一些预案。现在听到是洪魁发来的电报,左不过是将这四、五日姬诵叔侄三人的情形做一个简单的汇报而已。
“电报里说,姬诵从昨日开始绝食了,逼着洪部长尽快给个答复,答复他们什么时候可以渡过大河,返回自己的故土。洪部长发来电报询问,该怎么处置此事?”通讯排排长将电报里的内容向姜林大致做了通报。
“嗯……给安邑城发报,把他娘……我的意思是将姬诵他母亲送到风陵渡驻军营地……反正到哪里都是拘禁,和她儿子放一起,我不信她会看着自己的儿子饿死。其他的不用多说。”姜林听罢通讯排长的话,却也气定神闲地给出了自己的对策来。
“那……老太师那里……”首领卫队这些人自是对姜林的家事非常清楚。现在姜尚成了大唐国首领姜林的生身父亲,按后世的说法,那就是太上皇的存在。虽然姜林对此事一直表现的不冷不热的,但终究是没有直言反对和拒绝的意思。那么大唐国的这些人自是要拿出十足的尊重来对待姜老太师。“疏不间亲”的道理,众人还是懂的。
只是,现在要是将一直照顾姜老太师的、名义上已经算是姜林同父异母的姐姐的邑姜送去风陵渡,那仍在疗伤阶段的老太师的饮食起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