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陛下知晓,"见朱由校问起姚宗文的出身,老太监王安脸上的苦色更甚,稍作犹豫之后,方才在朱由校诧异的眼神中解释道:"这姚宗文乃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与彼时的内阁首辅沈一贯同乡,故而算作浙党,并非东林出身.."
"不仅如此,"舔了舔有些干涩的嘴唇,老太监王安又继续解释道:"这姚宗文非但不是东林官员,反而与东林颇有不合..."
言罢,见眼前的天子脸上好似露出了些许明悟,陪伴泰昌皇帝朱常洛二十余年的司礼监掌印便是小心翼翼的低语道:"先帝提拔这姚宗文,也是担心东林势大..."
制衡!
听到此处,朱由校哪里不清楚泰昌皇帝亲自将姚宗文擢升为太常寺卿的用意所在。
看来自己的父皇,也并不像传闻中那般"怯懦",至少这手分权制衡,便颇有些帝王心术的影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是很快,朱由校便从错愕中醒转过来,既然这姚宗文并非东林官员,甚至还与东林水火不容,又岂会主动弹劾辽东经略熊廷弼,甚至还妄言熊廷弼私通建奴...
此等无稽之谈,莫说朱由校拥有上帝视角,只怕就连自己的"前身"也不会相信,毕竟这罪名未免有些过于荒诞。
要知晓,就连对辽东军政大权趋之若鹜的东林官员,也仅仅是弹劾熊廷弼空耗钱粮,碌碌无为,亦或者弹劾其私德不佳,从未想过为其扣上"通敌"这等罪名。
像是察觉到朱由校心中所想,不待朱由校出声询问,老太监王安便是主动解释道:"姚宗文昔年奉命巡视辽东时,曾与熊经略产生间隙..."
私怨!
听得这里,朱由校终是明白了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但深邃的眸子中却充斥着溢于言表的怒火。
事关国家安危,这姚宗文竟敢因为私怨,便随意构陷代天巡狩的封疆大吏,足以印证其心中早已失去了所谓的"责任感"。
"当真是大明的好臣子呐,竟敢因为个人私怨,便置国家安危于不顾.."一声冷笑过后,朱由校便是将眼前奏本直接扔到了地上,其怒气冲冲的声音回荡在整个乾清宫暖阁。
"陛下息怒,"眼看朱由校动了真火,身着红袍的司礼监掌印赶忙跪倒在地,苦口婆心的劝谏道。
虽说他一向尊敬读书人,从不在外臣面前摆"内相"的架子,但此时心中也不免对姚宗文生出些许埋怨。
那熊廷弼可是神宗爷爷和先帝两位大明天子钦点的"辽东经略",你姚宗文何等身份,竟敢在毫无根据的前提下,大放厥词。
这若是在国朝初年,光是这"凭空捏造",便足以令姚宗文满门抄斩。
"陛下,这余下的奏本.."半晌,见朱由校起伏的胸口略显缓和之后,司礼监掌印方才小心翼翼的说道。
"留中不发。"没有半点迟疑,大明天子便是斩钉截铁的说道。
尽管朱由校心中也知晓自己"留中不发"的举动,定然会背上"怠政"的骂名,但女真兴兵在即,他绝不会令史书上的"悲剧"重演。
回想史书上那一行行令人触目惊心的文字,巡抚周永春丁忧,经略熊廷弼去职还乡,辽沈重镇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接连沦陷,数百万辽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呼。
放眼望去,窗外落叶飘零,本就低垂的穹顶愈发阴沉,瞧上去好似山雨欲来。
风,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