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此子国士无双(1 / 2)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元熙帝手持王睿的会试试卷,双眸微凝,将话题转向海禁制度,缓声问道:“自先祖开国以来,沿海倭寇肆虐为患,商人暗中勾结,致使沿海百姓出海常陷险境,凶多吉少。

朝廷对私自出海的渔民,未严加惩处,可若未经朝廷允准出海,必遭重罚。而你在此卷中提出开放国门,与海外之人通商,对此,你有何高见,细细道来。”

王睿垂首沉思片刻,方才拱手,恭声道:“陛下,海禁制度,实是利弊参半。朝廷初行此制,确有诸多深远考量。

只是如今,沿海沿江一带,人口繁多。若能适当引导,将部分人口转移至海外,既可感化教化那蛮夷之地,亦是吾辈之责、吾朝之义。”

元熙帝闻得此言,面色沉静如水,不自觉地挺直了身躯,语气中添了几分郑重与威严,道:“海禁已施行了百余年,当年高祖皇帝为保大周天下安宁,方推行此策。如今依你之见,又当如何处之?”

王睿神色镇定,从容应道:“草民以为,海禁施行既久,如今或可循序渐进,逐步放开。不妨先于部分地方郡县推行试点,与外商开展贸易。

我朝物产丰饶,商品向来以物美价廉闻名,必能深得外商欢心。如此一来,我朝既能广进财源,又可向海外诸邦宣示天威,且能将外商之利器为我所用,实乃一举多得之策。”

元熙帝听着,面色愈发凝重,紧逼问道:“然则,开放海禁,你就不惧外商对我朝土地怀有觊觎之心?再者,你所言将外商利器为我所用,究竟有何深意?。”

王睿心中一紧,却仍强自镇定,条理清晰地答道:“陛下,我朝物华天宝,富庶丰饶,海外诸国与那金国,无不对中原垂涎已久。

开放海禁,一则可借机洞悉海外诸国之图谋与动向,二则取他山之石,师夷长技以制夷。如今海外之火器发展迅猛,丝毫不逊于我朝。

若能博采其长处,为我所用,日后与金国交锋之时,必能增添几分胜算,保我朝边境安宁、百姓太平。”

元熙帝微微颔首,心中暗自思量。身为一国之君,自然对海外火器的发展状况心知肚明。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想法,深得其心,然而身为帝王,有些话却不便明言。

同时元熙帝心中亦十分清楚,与外商通商贸易,所蕴含的利润丰厚无比。

先帝在位之时,肆意挥霍,致使朝廷财政亏空,如今这烂摊子交到自己手中。

若无充足的钱财,诸多军国大事皆难以顺利开展,户部的官员们,每日为此事急得焦头烂额,涕泪横流。

元熙帝轻捻胡须,微微点头,说道:“你所言不无道理。此事关系重大,兹事体大,朕不久之后,当会依你所言,择地试点。只是,既然此策由你提出,往后诸事,你亦当躬身参与,不得推脱。”

王睿心知已然卷入这开放海禁的风云之中,但事已至此,已无退路,只得恭恭敬敬地施礼道:“草民谢陛下信任,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元熙帝凝视着眼前尚显稚嫩却目光坚毅的王睿,心中不禁暗叹:此子见识卓绝,胸怀大志,假以时日,必成国士无双之栋梁。只是如今他锋芒太露,太过引人注目,难免招人嫉恨,还需小心呵护,悉心栽培,方能成大器。

沉吟片刻,元熙帝开口问道:“王睿,你且说说,对于为官之事,你有何想法?翰林院抑或六部,任由你挑选。”

自古以来,状元通常都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进入中央政府高层的起始之点,为日后晋升为高级官员筑牢根基。

王睿心中却另有盘算,进入翰林院修书,名衔听起来光鲜亮丽,实则每日需与书卷笔墨为伴,消磨时光。

且听闻有些进士进入翰林院后,数十年都难以脱身,蹉跎岁月。

在古代,一甲进士及第,皆可享受保送之待遇。

无需参加繁琐考核,便可直接授官。状元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之职,榜眼、探花则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