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跟着我好不容易打下了天下,还没过几天安定日子,就要考虑子孙后代,爵位一代不如一代,最后重新沦为庶人。子让与孔明大公无私,可是其他人未曾如你二人这般想,还有许多武将,他们没本事为子孙挣一份家业,可能几代之后,就要依靠那点俸禄过日子,这让朕如何狠得下心提降爵之事?若是公侯要降爵,那朕这帝位是不是也要降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欲,难道就能施于人?
袭爵之事,张谦和诸葛亮这么想,不代表其他人也这么想。如果刘备同意了张谦的建议,那一下子就寒了众人的心。
所以,刘备最后一句话出口,张谦和诸葛亮连忙请罪。
但张谦并没有因此就放弃自己的想法。
“陛下,我所要说的,可能和你心中想的,有一点点不一样,所以,请容臣细细说来。”
“讲!”
“臣准备从两个方面来说服陛下,一是降等袭爵的必要性,二是降等袭爵的可操作性。
关于前者,臣不必多言,土地的有限性,和公侯数量的增加,势必会给后世之君带来巨大的隐患。”
事实上,如果不从制度上实行降爵,那就只能有一种办法,因罪降爵。
人活天地之间,哪个能说自己清清白白?只要皇帝想定一个人的罪,那就是鸡蛋里都能挑出骨头来。
汉武帝时,因罪削爵的可不在少数。
萧何的酂侯在其子孙身上便被反复削封几次。
当然,这些话张谦不好说出口,毕竟能做到削功臣爵禄的大多是有为之君,说这么有诋毁大汉历代帝王的意思。
“而关于可操作性,臣有话说。
陛下只考虑到降等袭爵会寒了功臣之心,但事实上,他们更担心的不是子孙没有爵位,而是子孙得不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备的股肱之臣,未必是将来刘禅的功臣,至于再后代君王,可能就要彻底换一批人了。
在封建君权制度下,一个人的官爵有多大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离帝王有多近?赵高一个宦官能做出指鹿为马的事情,是因为功高,是因为爵厚吗?不,是因为,他是离皇帝最近的人。
“臣建议。凡是袭爵之人,必须前往边境基层服役。男爵、子爵,服役两年;伯爵,服役三年。公侯爵位,服役五年。若非边境之地,服役时间至少三倍以上。如此,方可正常袭爵。若不是做不到这点,则必须降等袭爵。
今日我等受封之臣,即便是不如我与孔明这般深明大义,但也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想必他们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子孙庸庸无为,心安理得的享受祖宗余荫。
而且只要前往军中服役,就有展露头角的机会,说不定还能提升爵位,伯爵变侯爵,侯爵升公爵,但凡是有志之士,便当有这般敢作敢为之心。若是子孙后代都是碌碌无为之人,那他们先祖今日之功,也足以庇荫三五代子孙,这难道还不够吗?
另外,陛下可降下恩德,凡是今日有功之臣,即便他日子孙沦为庶人,只要立下功劳有普通人一半,便可恢复先祖的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