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赵桓君臣飘了(2 / 2)

仙侠版水浒 任鸟飞 2427 字 2个月前

白时中又将此事交给尚书右丞宇文粹中与中书舍人朱胜非。

不久,宇文粹中从“日靖四方”与“永康兆民”两句中提炼出“靖康”两字,建议以此做年号,含有靖难安康天下太平之意,经廷议获得通过。

——“日靖四方”出自《诗经》,“永康兆民”源于《尚书》。

靖康元年正月一日,赵桓一大早便来到明堂接受百官朝贺,并正式下诏改元:“自宣和六年正月一日,可改为靖康元年,布告多方,咸体朕意。”

几日后,统制官马忠率京西募兵来到城下。

同一天,还有大约一万骑兵在范琼的率领下,自京东而来。

接下来,不断有勤王之师到来。

城内军民见此,情绪开始有所回升。

赵桓见此,精神也有所提振,他还亲自登城,慰问了一下在寒风中守城的将士,并且让人将这数万勤王之师安置在京城四周,并分别建立起有效的组织机构,给粮、给钱、给兵甲,派人训练他们。

又过几日,种师道率领两万泾原路大军抵达汴梁城下。

种师道如今已经是七十四岁的高龄,他在赵宋西军中一向很有威望。

近来,种师道一直在抵御大元军的前线。据他观察,大元军似乎没有南下之意,应该只是在换防。因此,他本不想来京师的,因为他担心,他率泾原军主力走后,河西空虚,大元军或者王庆会趁此机会夺取鄜延路和关中平原。

可赵佶、赵桓先后向种师道下了勤王令,种师道不得不亲率泾源军前来东京汴梁城勤王救驾。

东京的市民得知西军前来勤王救驾了,无不欢欣雀跃,热情涌动,城内官兵的士气也是高涨。

赵桓听说种师道来了,也是欣喜无比,他下令立即打开安上门,请种师道入城,并派遣尚书左丞耿南仲去迎接慰问。

一见到赵桓,种师道便禀奏说:“臣揣测大选皇帝此次在黄河沿岸布置数十万大军,乃换防也,未必敢渡河,即便其渡河,今臣在此,陛下亦不须忧也!”

种师道这席话,让赵桓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而且,赵宋王朝都折腾这么长时间了,大元军还没有南下的架势,赵桓君臣也隐隐猜到,江鸿飞可能不会伐宋。

赵桓再三慰劳种师道,并问:“计将安出?”

种师道已经知道了赵桓派人去燕京找江鸿飞议和一事,他回答说:“臣以为,讲和非计也。京城周围八十里,如何可围?城高十数丈,粟支数年,不可攻也。即便大元军兵临城下,若于城上扎寨,而城外严拒,守以待勤王之师,不逾旬月,敌自困矣。”

接着,种师道又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河北、河东、山东皆京师屏障也,不可割与,且河北内有保州,此乃宣祖陵寝所在,不宜割与。”

种师道不是第一個反对割让山东、河北、河东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

事实上,对于割地给江鸿飞,赵宋王朝内部一直有反对的声音,他们坚定地认为,祖宗之地,寸许都不能割让给别人。

赵桓没继位之前也主张不能割地赔款和亲,他还曾说过“龙女焉能嫁犬子”之类的话侮辱江鸿飞,引起一时轰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随着赵桓登基,随着东京汴梁城的人马越来越多,不少赵宋王朝的臣民觉得赵宋王朝又行了,还有一些人纯粹是想讨好赵桓,所以他们反对将山东、河北、河东割让给大元帝国。

种师道跟这些人其实不一样,他的主张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要知道,赵宋王朝的国都在河南开封府,只要元军打开赵宋王朝的黄河防线,两日内就能来到东京汴梁城下,威胁赵宋王朝的统治。

而且,赵氏的祖陵确实是在河北,割让了河北,就等于是不要祖宗了。

这可是能影响到赵桓统治的礼法大事。

赵桓听后觉得有道理。

于是,赵桓让种师道与李邦彦等大臣去政事堂,共议其事。

来到政事堂,种师道对李邦彦说:“某在西土,不知京城坚高如此,备御有余,既如此,公为何主张讲和?”

李邦彦回答说:“因国家无兵,故不得已议和。”

种师道说:“守与战,是两回事。京城战若不足,守则有余。京城之民虽不能战,亦可使之守。但患无粮食,粮食苟有余,京师数百万民众皆兵也,何谓无兵?”

李邦彦诡辩道:“平素不习武事,不知还有此法。”

种师道笑了笑,说:“公不习武事,岂不闻往古攻守之事乎?”

李邦彦无言以对。

种师道又说:“既知敌要来,何不悉令城外百姓,撤去屋舍,搬畜产入城,然后关闭城门,为何要将畜产留作敌资?”

李邦彦解释说:“仓卒之际,来不及顾及此事。”

种师道笑了笑:“好慌,好慌。”

种师道左右之人皆嘲笑李邦彦等朝中文臣不知兵。

李邦彦等人羞臊不已,不少人更是因此暗恨上这些丘八!

当天晚上,赵桓任命种师道兼任检校少保、同知枢密院事,不久又任命他为宣谕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种师道的到来,随着东京汴梁城下聚集了数十万大军,随着不少人想起赵宋王朝在黄河南岸还有数十万大军,随着赵宋王朝的人发现大元帝国不敢南下伐宋,畏惧大元帝国的风向开始变了。

换一个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有些人开始飘了……

……

……

昨天在作协开了一天的会,回来得实在太晚了,没能更新上,抱歉哈,现在补上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