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确立统一天下的统治地位之后,对于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材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作为极具远见的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深谙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因此,他在稳固政权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各方贤能之士的辅佐。
一日,忽必烈在朝堂上向群臣询问,希望得到关于人才的推荐。这是他展现出来的谦逊与开明,即使功成名就,依旧能够低下尊贵的头颅,倾听臣子的忠言。
那些曾经归降的前南宋官员中,有一位名叫王积翁的文人,他久仰忽必烈的英明,也深知国家需要大量的贤才来共同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王积翁虽是前朝旧臣,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洞察力并未因朝代的更迭而有所逊色。
王积翁挺身而出,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陛下,微臣有一人推荐。此人才华横溢,品德高尚,正身陷燕京,若得启用,必成我朝之栋梁。”
忽必烈听了王积翁的推荐,眼神中闪过一丝期待与好奇。“哦?此人是何方神圣?王爱卿快快道来。”
王积翁微微一笑,知道时机成熟,他要将这位被埋没的人才引荐给忽必烈。“此人名叫文天祥,曾是南宋的状元,文采斐然,且深谙治国之道。尽管目前身处困境,但其忠义之心,天地可鉴。若陛下能够不计前嫌,召见并委以重任,相信他会为我朝奉献巨大的才能与智慧。”
忽必烈听后,沉思片刻,便下令速速将文天祥带到他的面前。他知道,一个真正的人才,不会因些许困境而失去光泽。对于文天祥这样的忠臣,理应给予机会,以观后效。
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忽必烈汗的开阔胸襟,更映射出他作为一代帝王的深谋远虑。对于人才的珍视与合理运用,无疑是他能够成功统一天下,建立长久之业的基石。
“此人正是文天祥。在臣看来,南宋众多英才中,无一能出其右。文天祥乃当世之匠,若能为陛下招募定将成为治理江山的卓越。”
忽必烈汗闻,文天祥三字他的表情有了微妙的变化。未曾谋面,这个名字却已不止一次地传入他的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现在,即便王翁对他赞誉有加,此人确实拥有不凡的才能声望。
对文天的能力,忽必烈汗丝毫怀疑——否则,有如此多人推崇他。,问题在于文天祥有向元朝投降的。
他甚至嘲笑皇帝的慷慨待遇,这使得说服他投降变得异常困难。
深思熟虑后,忽必烈汗认为,既然王积翁和文天祥都是宋朝的臣民,或许如果王积翁亲自去说服文天祥,可能会有一些转机。然而,至于这个转机的机会有多大,仍然是个未知数。
经过深思熟虑,忽必烈汗决定冒险尝试,因为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任何损失。
“那样的话,你就去亲自见见这位文天祥。告诉他,只要他愿意投降,他可以提出任何条件,我不会拒绝。”
这已经是相当高的条件了。王积翁以尊重的态度接受了这个命令。
在那一天,王积翁前往兵部监狱,与身着囚衣的文天祥相见。
“文高。”
听到这个称呼,文天祥并无任何反应。他知道王积翁,但他们并不熟悉。作为一个向元朝投降的臣子,文天祥对王积翁并无兴趣交谈。
然而,王积翁并未因此而生气。他打开了牢门,然后镇定自若地走到文天祥面前。
“文高,朝代更迭,据说明智的人会选择好的树木定居。既然宋朝已经灭亡,你为何还要如此坚持?”
“文高,你的雄心壮志,难道不愿意用来造福百姓吗?而且,陛下对你十分看重,如果你愿意投降,他愿意授予你宰相的职位。”
王积翁的回应虽慢,却毅然决然只有一句话:“国家已陷,家园已碎,作为臣子,我怎能甘心承受亡国之痛?无需多言。”
对于宰相之位,文天祥毫无兴趣。
面对文天祥坚定不移的态度,王积翁感到无奈。尽管他竭力劝解,但文天祥如山岳般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