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西域的李彦仙日子过得还不错。
在占据了一座绿洲小城并强行改名为播仙城后,李彦仙就彻底在这里立稳了脚跟,先前跟随他翻越昆仑山的只有三百人,多是皋兰、西宁等诸府的汉家少年,也有一些党项奴与吐蕃人。
后来吴用又给他派了几百人,前后数年之间,李彦仙手下满打满算不超过一千二百人,这已经朝廷能够支持的极限了。
但西域的情况并不复杂,东喀拉汗国已经派出使者入朝,被鸿胪寺的官员指责曾冒充于阗国后,东喀拉汗国便与新汉确立了朝贡关系。
眼下的西域情况是,已经衰弱的塞尔柱突厥帝国,其苏丹马立克沙二十多年前去世后,便分崩离析,分裂成为了许多苏丹国。
塞尔柱突厥曾与拜占庭帝国互相攻打了许多年,赫赫有名的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已经爆发,鲍德温二世大破突厥军队,于是塞尔柱突厥秉持着“西亏东补”的原则,加大了对西喀拉汗国的掠夺。
西喀拉汗国抵抗得很艰难,于是转而攻打东喀拉汗国,这一连锁式的反应,逼得东喀拉汗国主动向新汉朝贡,并不断派使者前来,希望中原皇帝出兵西域。
但偏偏东喀拉汗国以绿教为国教,驱逐西域的佛教徒,与高昌回鹘又一直存在矛盾。
高昌回鹘本就是回鹘帝国被唐朝与黠戛斯联手消灭后的残部,以高昌为中心,仍旧是一个部落联盟式的政权。
而东喀拉汗国由于西域的地理情况本就如此,故而推行的是城邦分封制度,简单地说,东喀拉汗国的每一个沙漠绿洲中的小城,都属于某个贵族的势力范围。
于是李彦仙在播仙城就看到了这样的一场战争:高昌回鹘的部落首领们,与东喀拉汗国的城主们在边境不断互殴,兵力最盛时,双方也从未超过五千人规模。
这场战争在李彦仙试探性地向西域进发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很多年,总体来看,高昌回鹘进攻,东喀拉汗国防守,两个无法中央集权的国家,就这么小规模持续互殴了差不多一百年。
因此李彦仙很是着急,他娘的若是朝廷能给他三千兵马,他就能把半个高昌回鹘或者半个东喀拉汗国给打下来!
播仙城毕竟远在西域,中原的消息传来得很慢,李彦仙最近收到的消息是,皇帝陛下已经攻占了大定府。
或许金国很快就被消灭了吧!事实上这个时候王伦已经从黄龙府返回了,冬季的消息总是传播得太慢。
李彦仙之所以过得很舒心,是因为东喀拉汗国迫切需要得到中原的支持,而高昌回鹘对势力范围东南方向影响力不足,所以李彦仙打着维护商路的旗号,双方都不曾表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