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颓势的原因主要是卫青逸出现了失误,刹车时失手了,轮胎滑了,是操作上的失误。
这一失手主动让开了位置被板田井钻了空子,板田井趁着卫青逸调整的功夫带开了小段距离。
按理来说之前驾驶大排量赛车的卫青逸对于这种缠斗节奏应该是可以适应的。
出现失误不应该,应该说是非常不应该。
卫青逸此刻的心率也不算高,作为曾经csbk前三的车手,应对这点缠斗不应该三圈就出现失误。
车迷们交头接耳叽叽喳喳的议论着,姜悦也是有些不解。
秦川却是一脸平静,反倒对卫青逸的失误早有预料一样。
失误在motogp最高组都常见。
卫青逸之所以出现失误,还是因为适应赛车的时间短,加上motogp三个组别的赛车给予车手的反馈都很少的缘故。
在普通车迷的认知里,大部分人认为车手失误是因为心率太高操作发生了迟钝,其实不然。
车手失误的原因有很多,不光是心态,更有一点是车手的判断失误。
对于卫青逸的失误,秦川知道他是犯了第二点。
而且让卫青逸判断失误的不是别的,大概率应该是他的赛车。
赛车给车手的反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堪称车手技能里最重要的技巧。
gp车手之所以强,其中一点便是在这方面的造诣极高。
卫青逸之所以失误,大概率是他得到了错误的车身信息反馈
车手驾驶赛车通过每一个弯道,车身都会有轻微的颤抖。
此时车手要通过车身通过弯道时的速度,以及开油时的震动回馈,刹车时的震动回馈,还有车身姿态等等,来获取此刻车身的轮胎情况,以及避震情况。
比如上一个弯道,你过弯时用的是平时的十成力,而车身给你的反馈还不错,那下一个弯道你就可以继续再用平时的十成力去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刻按照反馈轮胎完全承受的起你这么去造,那么下一个弯道也可以顺利通过。
在两轮车里,motogp的三个组赛车给车手的反馈是最少的,最高组更是堪称最难骑的组。
反馈少,需要车手有更灵敏的感知,一旦得到了错误的信息反馈,那么他们就会犯错。
这时候就是纯粹拼天赋和驾驶moto3赛车的经验。
卫青逸就输在这两点上,车手缠斗时一但分心过多,外加操之过急,那么就容易在得到反馈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匆忙发动赛车,那么就会失误。
这就是卫青逸失误的点。
在赛场上,大部分车手会选择更硬的减震,而不是车迷日常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