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2 / 2)

齐桓公见此情况,便召集各国诸侯会师伐晋,来平定晋国的叛乱,大军到达高梁(今山西临汾东北)之后就回去了。里克杀死奚齐和公子卓之后,派人迎接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回国即位,重耳婉言谢绝,里克转而迎接同样流亡在外的公子夷吾回国。夷吾一方面又想回国,一方面又担心其中有什么阴谋,于是派人到秦国请求援助,以即位之后割地给秦国的承诺换取秦穆公派兵送他回国。

后来秦穆公果然派军护送夷吾回国,作为霸主的齐桓公也派出了齐国大夫隰朋率领部队与秦军会师,共同护送公子夷吾回晋国。第二年四月,隰朋与周天子派来的周公忌父和王子党共同在晋国立公子夷吾为晋惠公。这是黄河上游的秦国第一次与黄河中下游的诸侯国正式发生政治联系,而且也可以看出齐国此时仍然实力鼎盛,有能力参与与之不相伯仲的晋国的废立之事。

不久以后,狄人再次来袭,灭掉了温国,温国的国君逃到了卫国,狄人也继续入侵,袭扰卫国、郑国。这时齐桓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召集诸侯,大张旗鼓地去讨伐狄人,而是联合许国一起讨伐了北戎,以此牵制戎狄的入侵。

鲁僖公十一年(公元前649年)夏,之前与周襄王争夺王位失败的王子带不甘心接受失败的结局,于是勾结了扬邑、拒邑、泉邑、皋邑以及伊、雒一代的戎人进攻周王的京城,焚毁了王城的东门。秦穆公听说这个消息,赶快集结军队,联合晋惠公共同带军前来救援周天子,齐桓公也派了管仲和隰朋代表周王室和晋国前来与戎人进行和平谈判,多方合力之下,戎人终于退兵了。

由于齐国之前的拥立之功,周襄王本来就对齐国很有好感,现在管仲又在平定戎乱中立下大功,于是周襄王感激地以上卿之礼设宴款待管仲。管仲很惶恐地推辞说:“臣是齐国小臣,职卑位贱,没有资格享受上卿的礼仪。”周襄王说:“我是为了嘉奖你的功勋和美德,不必推辞了,不要违抗我的命令!”管仲见推辞不过,但毕竟不敢太过违背礼制,就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按照下卿的礼仪参加了宴会。后来有人称赞管仲说:“管仲如此谦恭退让,立下大功也不轻视王上,他能够享受世代香烟祭祀实在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周王室的危机并没有就此解除,淮河一带的夷人不断侵扰杞国,同时也对周王室也造成了威胁,而戎人虽然退走,但始终对中原虎视眈眈。为了保护周王室的安全,齐桓公派出仲孙湫到周去任职以及时处理相关事宜,并且邀集诸侯在咸地集会,召集诸侯的军队到周王畿去戍守防御。

正在周王室危机不断的同时,南方的楚国也蠢蠢欲动。随着楚国的逐渐兴起,在南方拥有强大的势力,周边各个小诸侯国都要奉其为尊,但是一次楚国召集各诸侯国君聚会,黄国不愿服从楚国,就参加了齐国为防御、讨伐楚国而举行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四国会盟。后来齐国势力日益强大,原来依附于楚国的诸侯国纷纷倒戈附齐,黄国国君也认为:“楚国的郢都距离我有九百里之遥,如何能危害到我呢?”于是背叛了楚国,楚国本就存着与齐国一争短长之心,同时也为了杀鸡儆猴,警诫南方的各诸侯国,于是便以“黄人不归楚贡”为由发兵灭掉了黄国。

几年以后,楚国又出兵讨伐徐国,按照葵丘之会的精神,各诸侯国在牡丘会盟,谋划援救徐国之事。各诸侯国军队会齐之后,并没有直接去援救徐国,而是直接去进攻楚国的与国厉国,逼迫楚国退兵去救厉国,以解徐国的危机。但是这一计策遭到了失败,徐国军队在娄林(今安徽泗州东北)惨败于楚国,齐桓公只好在第二年亲自派军去进攻厉国,虽然没有攻克,但是顺利解救了徐国。

面对如此纷乱难解的局势,齐桓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齐国已经不复当年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没能压制住戎人和楚国的威胁,又将矛头指向了东夷。鲁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齐桓公又在淮水上会盟诸侯,解决鄫国(今山东峄县附近)的问题,同时向东夷示威。于是借助诸侯的力量为鄫国修筑城池,但不巧的是参与筑城的役夫有很多人生病,还有人在夜里登上高丘大声呼喊:“齐有乱!”不仅齐国君臣人心惶惶,连各诸侯国也忧心不已,于是齐桓公没有等到鄫国的城池建成就先撤军回了齐国。

面对戎狄和楚国的连续袭扰,齐桓公已经失去了当初亲率大军追击千里的豪气,也不再有“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的信心,不敢直接与戎狄和楚国的军队面对面对抗,只能以和谈的方式换取和平,以围魏救赵的手段曲折地救援友国。足见齐国虽然仍有霸主之位,但实力已经大不如前,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十月,纵横一世的齐桓公姜小白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同时也为齐国的霸业画上了句号。

齐桓公通过抗击戎狄,救援燕国、卫国、邢国,扶住周太子登基等一系列尊王攘夷的行动,提高了齐国在各诸侯国之间的威望,逐渐拥有了霸主的地位。为了使这实际上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得到名义上的确认,齐桓公在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也就是周襄王即位后的第二年,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大会诸侯,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此集会结盟。

各国国君如约而至,新即位的周襄王为了表彰齐桓公为天下安宁做出的丰功伟绩,特意派出太宰周公孔(也称宰孔)亲自与会,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用的祭肉赐给齐桓公。由于周王室姬姓与齐国姜姓时代通婚,故而宰孔以周天子的名义尊称齐桓公为伯舅:“周天子刚刚祭祀过文王和武王,特命我将祭肉赐给伯舅。”

齐桓公赶快下拜行礼,宰孔说:“等一下,天子还有命令。天子派我来时说,伯舅年高德昭、劳苦功高,加赐一级,不必下拜。”齐桓公听宰孔这么说,就停止行礼,打算直接接受祭肉。管仲赶快拦住,让齐桓公一定要对周天子表示出最大的尊重,不可违背周礼。于是齐桓公又神色恭谨地对宰孔说:“天子威严容不得半点冒犯,小白岂敢从命免礼破坏礼法,令天子蒙羞呢?今日万万不可不下拜!”于是齐桓公从容下拜行礼,然后走上祭台接受了周天子的赏赐。

按照周礼,周天子祭祀祖先用的祭肉只能赐给姬姓诸侯,这次特意在诸侯盟会上派太宰将祭肉赐给姜姓的齐桓公,在各国诸侯面前表示了对齐桓公的殊荣尊宠,并以此举彰显了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而齐桓公在管仲的劝说下坚持跪拜行礼,是为了继续摆出尊王的姿态,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

当年秋天,齐桓公再次于葵丘大会诸侯,以盟主的口吻发出命令:“凡是我同盟之人,已经盟誓过之后,都要言归于好。”然后又对各与会诸侯申明周天子的禁令:“不可壅塞泉水!不可多藏谷米!不可改立继承人!不可以妾为妻!不可使女子参与国事!”与此前齐桓公为了攻打戎狄和楚国而大会诸侯不同,这次葵丘之会的主题是呼吁和平,让同盟各国中止战乱、重新修好,为各国休养生息、恢复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代表了齐国至少在名义上负起了代表周天子约束诸侯的责任和权力,标志着齐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齐桓公霸业的顶峰也代表着衰败的即将来临,周天子派来送祭肉的宰孔就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宰孔完成了任务以后,就自己回去向周天子复命,正好晋献公听闻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也赶来参加,路上遇到了回程的宰孔,便请他过来询问情况。

宰孔说:“您不必去参加盟会了,齐桓公不注重涵养德行道义,却一味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因此在北方讨伐山戎,在南方则征伐楚国,在西方就召集诸侯在此盟会。齐国的东方政策效果还不知如何,但西方这个盟会,我看效果并不好。晋国现在正有内乱,您还是专心平定内乱,不必外出了。”听了宰孔的话,晋献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命人打道回府了。

春秋初期,周王室衰微,只有齐国、楚国、秦国、晋国是守卫边疆的大国。晋国在晋献公晚年陷入内乱,无力经营霸业;秦穆公尚在西方开辟疆土,不参加中原的会盟之事;而楚成王收服荆楚之地少数民族,享有广阔的土地,自立为王。只有齐国有能力有意愿主持中原的会盟,而齐桓公又能做到尊王攘夷,宣扬王道,因此诸侯才会服从他的号令。

但是,齐桓公并没有认清自己成就霸业与时机、大势的重要关系,只是认为自己南征北战、功勋卓着、国家富庶、兵强马壮,因此剑锋所指,诸侯莫敢不从。齐桓公认为自己九合诸侯的功业堪比夏商周三代受命于天,于是打算封泰山、禅梁父,管仲三番两次以理相劝都不能阻止齐桓公。无奈之下,只好对齐桓公说:“古人封禅,必须有鄗地的黍、北里的禾、江淮一带胜仗的三脊茅草、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然后祥瑞的灵物就会不召而至。现在凤凰和麒麟没有出现,佳美的谷物也没有生长出来,田里杂草丛生、乌鸦乱飞,这样的情况岂可封禅!”齐桓公无言以对,只好作罢。心中的无奈,何人可知?

齐桓公虽然并没有真正将封禅付诸实践,但是此事说明齐桓公的野心已经越来越大,而且被自己取得的成果冲昏了头脑。在这样的情况下,齐国的霸业走向衰落。

葵丘之会以后,齐国的霸业虽然已经逐渐衰落,但仍然维持了一段时间。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九月(由于《春秋》是按照鲁公纪年,故而研究春秋历史的着作多用周王纪年或鲁公纪年),晋献公去世,晋献公指定因为受宠而被立为夫人的骊姬之子奚齐继承国君之位。晋国的大夫里克认为奚齐的君位得来不正,心中不服,于是纠集党羽杀死了奚齐,而后骊姬妹妹的儿子、奚齐的弟弟公子卓即位为国君,又被里克等人杀死。晋献公的几个儿子死的死、逃的逃,晋国从此群龙无首,陷入内乱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齐桓公见此情况,便召集各国诸侯会师伐晋,来平定晋国的叛乱,大军到达高梁(今山西临汾东北)之后就回去了。里克杀死奚齐和公子卓之后,派人迎接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回国即位,重耳婉言谢绝,里克转而迎接同样流亡在外的公子夷吾回国。夷吾一方面又想回国,一方面又担心其中有什么阴谋,于是派人到秦国请求援助,以即位之后割地给秦国的承诺换取秦穆公派兵送他回国。

后来秦穆公果然派军护送夷吾回国,作为霸主的齐桓公也派出了齐国大夫隰朋率领部队与秦军会师,共同护送公子夷吾回晋国。第二年四月,隰朋与周天子派来的周公忌父和王子党共同在晋国立公子夷吾为晋惠公。这是黄河上游的秦国第一次与黄河中下游的诸侯国正式发生政治联系,而且也可以看出齐国此时仍然实力鼎盛,有能力参与与之不相伯仲的晋国的废立之事。

不久以后,狄人再次来袭,灭掉了温国,温国的国君逃到了卫国,狄人也继续入侵,袭扰卫国、郑国。这时齐桓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召集诸侯,大张旗鼓地去讨伐狄人,而是联合许国一起讨伐了北戎,以此牵制戎狄的入侵。

鲁僖公十一年(公元前649年)夏,之前与周襄王争夺王位失败的王子带不甘心接受失败的结局,于是勾结了扬邑、拒邑、泉邑、皋邑以及伊、雒一代的戎人进攻周王的京城,焚毁了王城的东门。秦穆公听说这个消息,赶快集结军队,联合晋惠公共同带军前来救援周天子,齐桓公也派了管仲和隰朋代表周王室和晋国前来与戎人进行和平谈判,多方合力之下,戎人终于退兵了。

由于齐国之前的拥立之功,周襄王本来就对齐国很有好感,现在管仲又在平定戎乱中立下大功,于是周襄王感激地以上卿之礼设宴款待管仲。管仲很惶恐地推辞说:“臣是齐国小臣,职卑位贱,没有资格享受上卿的礼仪。”周襄王说:“我是为了嘉奖你的功勋和美德,不必推辞了,不要违抗我的命令!”管仲见推辞不过,但毕竟不敢太过违背礼制,就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按照下卿的礼仪参加了宴会。后来有人称赞管仲说:“管仲如此谦恭退让,立下大功也不轻视王上,他能够享受世代香烟祭祀实在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周王室的危机并没有就此解除,淮河一带的夷人不断侵扰杞国,同时也对周王室也造成了威胁,而戎人虽然退走,但始终对中原虎视眈眈。为了保护周王室的安全,齐桓公派出仲孙湫到周去任职以及时处理相关事宜,并且邀集诸侯在咸地集会,召集诸侯的军队到周王畿去戍守防御。

正在周王室危机不断的同时,南方的楚国也蠢蠢欲动。随着楚国的逐渐兴起,在南方拥有强大的势力,周边各个小诸侯国都要奉其为尊,但是一次楚国召集各诸侯国君聚会,黄国不愿服从楚国,就参加了齐国为防御、讨伐楚国而举行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四国会盟。后来齐国势力日益强大,原来依附于楚国的诸侯国纷纷倒戈附齐,黄国国君也认为:“楚国的郢都距离我有九百里之遥,如何能危害到我呢?”于是背叛了楚国,楚国本就存着与齐国一争短长之心,同时也为了杀鸡儆猴,警诫南方的各诸侯国,于是便以“黄人不归楚贡”为由发兵灭掉了黄国。

几年以后,楚国又出兵讨伐徐国,按照葵丘之会的精神,各诸侯国在牡丘会盟,谋划援救徐国之事。各诸侯国军队会齐之后,并没有直接去援救徐国,而是直接去进攻楚国的与国厉国,逼迫楚国退兵去救厉国,以解徐国的危机。但是这一计策遭到了失败,徐国军队在娄林(今安徽泗州东北)惨败于楚国,齐桓公只好在第二年亲自派军去进攻厉国,虽然没有攻克,但是顺利解救了徐国。

面对如此纷乱难解的局势,齐桓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齐国已经不复当年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没能压制住戎人和楚国的威胁,又将矛头指向了东夷。鲁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齐桓公又在淮水上会盟诸侯,解决鄫国(今山东峄县附近)的问题,同时向东夷示威。于是借助诸侯的力量为鄫国修筑城池,但不巧的是参与筑城的役夫有很多人生病,还有人在夜里登上高丘大声呼喊:“齐有乱!”不仅齐国君臣人心惶惶,连各诸侯国也忧心不已,于是齐桓公没有等到鄫国的城池建成就先撤军回了齐国。

面对戎狄和楚国的连续袭扰,齐桓公已经失去了当初亲率大军追击千里的豪气,也不再有“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的信心,不敢直接与戎狄和楚国的军队面对面对抗,只能以和谈的方式换取和平,以围魏救赵的手段曲折地救援友国。足见齐国虽然仍有霸主之位,但实力已经大不如前,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十月,纵横一世的齐桓公姜小白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同时也为齐国的霸业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