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环滁皆山也(2 / 2)

这副情景,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名场面之一,徐庶走马荐诸葛。

赵匡胤听闻,喜出望外,立即派人去打听这位“赵先生”,而这个所谓“赵先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赵普!

《宋史·赵普传》记载: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淮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

当时,赵普人确实在滁州,史料上说他“以教蒙童为生”,就是个小学教师,后周永兴节度使刘词与赵普私交甚密,曾经向朝廷推荐过他。在后周平定淮南之后,赵普就成了“军事判官”。

由此,完全有理由认为,赵普在有宋一代的发迹,就是源自于滁州的,他的贵人,也正是当时的定国军节度使赵匡胤。

紧接着,《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名场面在五代十国时期复刻,就是“三顾茅庐”,应该说,是简化版。

赵普不是诸葛亮,没有“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情怀,他是姚广孝,忍耐了这么多年,就等待一个机会,他不是想要告诉别人自己有多了不起,他要证明自己确实很牛逼!

赵匡胤获知赵普的情况之后,带着石守信、高怀德两人前去拜见,走到地方一看,两间茅屋、孤孤零零。

高怀德不是张飞,石守信也不是关羽,俩人没有要烧房子的冲动,也没有看不起赵普的意思,一进去,就恭恭敬敬——

“赵先生在家吗?”

赵普溜达出来:“我就是,有事儿吗您呐?”

赵匡胤赶紧出面,送上礼物:“赵先生,俺们来请你帮忙勒。”

赵普接过礼物:“客气啦兄弟,走,屋里去,我这儿刚买的好茶叶,那滋味,叫一个地道!”

【赵普老北京人】

四人落座,茶过三巡,赵普叹口气说:“赵统军三败于清流关,在下就知道,这闲云野鹤、寄身茅庐的日子,就要一去不复返了。只是奇怪,为何将军损兵折将,才想到赵某?”

赵匡胤愧色,说道:“今日才打听到先生住处,如何攻破清流关,还请赐教。”

赵普正色,问道:“将军只为平定清流关,还是有志于平定天下?”

赵、高、石三人均是一怔,赵匡胤听出弦外之音,立即让两位义弟先出去,自己一人与赵普商谈。

至于谈了什么,“陈桥兵变”已经做出了回答!

当然,最紧急的事情,仍然是攻破清流关,否则别说“平天下”,郭荣会先把赵匡胤给平了。

赵普也不急,颇有点世外高人的劲头,先给赵匡胤背了一首诗——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然后,神神叨叨地说:“赵将军,滁州四周都是山地丘陵,破城的关键,就在这首诗里。”

新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收录了这首《滁州西涧》,赵普的意思,就是从“滁州西涧”这个位置,出奇兵绕过清流关,直接来到滁州城下。

现实中,“滁州西涧”就是滁州西北方向的西涧湖,现名为“城西湖”。

想来,赵普在滁州也不仅仅是当个“小学教师”,他也效仿诸葛亮,对滁州周边的地理、山川、河流进行了调查,所提供的道路,其实就是一条山间小道。

小主,

赵匡胤喜出望外,随即,又陷入了沉思。

“赵先生,皇甫晖手中数万人,在下损兵折将,目前只有三千余人。”

“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兵多寡是其次,只要攻击迅猛、出其不意,就定然能击溃!”

“即便绕过清流关,还有滁州城池之固守。”

“滁州城墙虽然坚固,可驻守城池的,却是姚凤,此人色厉内荏、贪生怕死,且城中守军不过两千,皇甫晖受挫,必定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赵普说得头头是道,赵匡胤听得不停点头。

之后的事情,没有悬念,皇甫晖、姚凤战败被俘,但需要说的一点就是,李煜所知道的这一段内容,都是野史,正史可不是这么写的。

历史是人人打扮的小姑娘——

《宋史》中关于“滁州之战”的记载,重点突出了皇甫晖多狡猾、多强悍,姚凤多无能、多弱智,以及赵匡胤多智谋、多勇敢。

唯独有一点,正史与野史高度一致,那就是“滁州之战”之后,赵匡胤从默默无闻的定国军节度使,成为了殿前军都指挥使,赵普也从一个“小学教师”,成为了赵匡胤的幕僚。

滁州是南唐的重要军事要点,它失守之后,寿州就成为淮河上的一座孤城。

……

一段痛苦的回忆之后,李煜问潘佑:“潘卿,明白了吗?”

潘佑心说,明白个屁啊!既然赵匡胤曾经亲自率兵,攻破过滁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次他发动二十万人,武器精良、物资充沛,那滁州还不是手到擒来?

“陛下,这岂不是说,滁州更不堪一击?”

“非也,当年攻破滁州的庆功宴上,郭守文也参加了。”

“如今的滁州防御使,郭守文?”

“不错,赵匡胤怎么攻破的,从哪儿攻破的,他都知道,而且,就算郭守文派出一万人支援李重进,如今,滁州城还有将近两万人。”

“这……真的吗?”

李煜转身,冷笑道:“郭守文是郭威养子,忠诚无比,十四岁效力于周国,身经百战!他可不是皇甫晖那种废物可以比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郭守文的手底下,有一支比较特殊的队伍,名曰“孝义军”,人数不多,七百多人。

这些人,全都出身于太原郭氏,妥妥的“郭家子弟兵”。

【太原郭氏,缘起于魏晋时期,有唐一代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