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屈原(三)(1 / 2)

王朝的腐朽 立日耳 1872 字 2个月前

屈原的变法之路戛然而止,按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制定法令,即将完成,楚国上官大夫想要占为己有,但是屈原不肯。上官大夫因此在楚怀王面前污蔑屈原,表示,大王您让屈平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的,每颁布一条法令,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楚怀王听后十分生气,从此疏远了屈原。

太史公寥寥数语,楚国的变法又半途而废了,屈原从怀王的宠臣到远离了朝堂的中心。其中有多少的艰难险阻,已经不可得知。怀王、屈原,那些不愿变法顺利进行的人,他们有着怎样的心历路程,又有着如何的作为,我们不免猜测怀疑,却也难以窥见原貌。

屈原怀着悲痛忧愁之心,进行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庙堂之上无法实现自己抱负的屈原,将自己所有的思绪、忧愁融进了文字之中,写成了影响中国文学两千多年的《离骚》。但很不幸的是,屈原在世之时,楚国不断败亡,屡次为诸侯所败,张仪相欺,怀王客死他乡,国都陷落,白起焚烧楚国王陵。

屈原为楚国之衰败而哀伤,却又不能为顷襄王所容。自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君王受辱、国家陷落的不断打击,让这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有志之士心灰意冷,无力改变时局,又投奔无门。生的希望已经断绝,死的到来不可避免。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在汨罗江边赋《怀沙》之辞,遂抱石投江。

政治上的失意,为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功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永远是站在顶峰上的人物,后人追念他的身影,自然离不开楚辞千年的影响力。可汨罗江边,为国家心魂俱灭的屈平,又何曾在意过这些呢。我们仰慕追求的文字不过是屈原生活的点缀而已,又何曾有一丝一毫帮助到楚国。《离骚》如何?屈平又如何?楚国回不来了。倘若使楚国能够回来,少了《离骚》又怎样?少了屈平又怎样?

自孔子到屈原,多少诸子百家的圣贤们,往往无法在政治上谋求成功。他们着书立传,将自己的思想、言行记录下来,正如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的那样‘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中国的历史,从生民来看,是苦难和斗争的历史;从帝王将相来看,是功业的历史;而从孔丘、屈原这类人来看,却是精神传承的历史。上述自文王,下至历代有志之士,正我祖宗之脉,护我文明之道,佑家国生民之安康,保天下社稷之存续。

屈原的死,对于战国来说,连汨罗江上的一个浪涛都算不上。他只是一个想要挽救楚国而没有成功的可怜人。楚国的王室贵族们也依然在楚国的土地上享受着他们的权利,楚国的衰败好似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可楚国的希望还有多少呢?虎视眈眈的诸侯们同他们一样渴望他们的土地和民众,他们如何去抵挡秦国的锐士?又会有多少像屈原那样陷入心灰意冷,却又不得不接受楚国衰败、灭亡的事实呢?

历史的洪流浩浩荡荡,秦国这头猛虎驱赶着天下诸侯,所有不能抵挡的,都将被它完全碾碎、彻底抹除。未能完成变法的楚国就算是拿出全力尚且不一定能够抵御秦国,更何况楚国如何能够拿出全力,楚国的内部哪里没有掣肘?

屈原的变法之路戛然而止,按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制定法令,即将完成,楚国上官大夫想要占为己有,但是屈原不肯。上官大夫因此在楚怀王面前污蔑屈原,表示,大王您让屈平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的,每颁布一条法令,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楚怀王听后十分生气,从此疏远了屈原。

太史公寥寥数语,楚国的变法又半途而废了,屈原从怀王的宠臣到远离了朝堂的中心。其中有多少的艰难险阻,已经不可得知。怀王、屈原,那些不愿变法顺利进行的人,他们有着怎样的心历路程,又有着如何的作为,我们不免猜测怀疑,却也难以窥见原貌。

屈原怀着悲痛忧愁之心,进行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庙堂之上无法实现自己抱负的屈原,将自己所有的思绪、忧愁融进了文字之中,写成了影响中国文学两千多年的《离骚》。但很不幸的是,屈原在世之时,楚国不断败亡,屡次为诸侯所败,张仪相欺,怀王客死他乡,国都陷落,白起焚烧楚国王陵。

屈原为楚国之衰败而哀伤,却又不能为顷襄王所容。自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君王受辱、国家陷落的不断打击,让这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有志之士心灰意冷,无力改变时局,又投奔无门。生的希望已经断绝,死的到来不可避免。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在汨罗江边赋《怀沙》之辞,遂抱石投江。

政治上的失意,为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功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他永远是站在顶峰上的人物,后人追念他的身影,自然离不开楚辞千年的影响力。可汨罗江边,为国家心魂俱灭的屈平,又何曾在意过这些呢。我们仰慕追求的文字不过是屈原生活的点缀而已,又何曾有一丝一毫帮助到楚国。《离骚》如何?屈平又如何?楚国回不来了。倘若使楚国能够回来,少了《离骚》又怎样?少了屈平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