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楚庄王(九)(1 / 2)

王朝的腐朽 立日耳 2372 字 2个月前

楚庄王十七年,即公元前五九七年,春,楚庄王率师包围郑国。

郑国人欲与楚国讲和,卜,不吉。卜战,吉。国人大哭。

楚国人撤兵。郑国人因此修缮城墙。

楚国人再次进军,包围郑国。历时三月,攻克郑国国都郑。

楚庄王入郑皇门,至郑都大道。

郑国国君郑襄公肉袒牵羊迎接楚庄王,表示,孤不能承奉天意,不能事奉君王,使君王怀着怒气驾临鄙邑,这是孤的罪过,岂敢不唯君王的命令听从。要把我俘虏到江南,放到海边,也听从君王的命令;要灭亡郑国来赐予诸侯,让郑国人作为臣子奴妾,也听从君王的命令。如果承君王顾念从前的友好,向厉王、宣王、桓公、武公求福,不灭亡郑国,让我国重新事奉君王,等同于楚国的诸县,这是君王的恩惠,也是我的心愿,但又是我不敢指望的。谨袒露腹心,希望君王考虑。

楚庄王左右的人表示,不能允许他,得到了国家没有赦免的。

楚庄王表示,他的国家能够屈居忍下,必然能够取信于民、善用其民,,恐怕还是很有希望的。

楚庄王因此下令后退三十里而与郑国讲和,潘尪入与郑国人结盟,郑国子良前往楚国为质。

夏,六月,晋国人前来救援郑国。

荀林父率领中军,先榖辅佐,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士会率领上军,郤作辅佐,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赵朔率领下军,栾书辅佐,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

晋国人听闻郑国与楚国讲和,原本想要回国,可先榖不同意,独自带领部属渡过黄河,晋国人因此全部渡过黄河。

楚庄王率军北上,楚师驻扎在郔地,沈尹率领中军,公子婴齐(子重)率领左军,公子侧(子反)率领右军,准备在黄河饮马后回楚国。

听闻晋国人已经率师渡过黄河,楚庄王本想要回去,庄王的宠臣伍参(伍子胥之曾祖父)想要作战,令尹孙叔敖不愿作战,表示,去年进入陈国,今年进入郑国,不是没有战事。作战而不能得胜,伍参的肉够楚国吃的吗?

伍参回答,如果作战得胜,孙叔敖便是无谋;如果作战没有得胜,参的肉将会在晋军那里,哪里还能吃得上呢?

孙叔敖回车向你那,倒转旌旗。

伍参却对楚庄王表示,晋国的执政是新人,不能行使命令。他的辅佐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想要专权行事而不能办到。想要听从命令而没有上级,大军听从谁的命令?这一次,晋国人一定失败。而且国君逃避臣下,大王怎能蒙受这耻辱?

楚庄王听后很不高兴,告令尹将战车转而向北,楚师驻扎在管地等待晋军。

晋军驻扎在敖、鄗之间,郑国人前来鼓动晋军攻打楚师。

楚国少宰前往晋军军营,表示,寡我国国君年少时就遭到忧患,不善于辞令。听到两位先君来往在这条道路上,就是打算教导和安定郑国,岂敢得罪晋国?您几位不要呆得太久了!

晋国士会回答,以前周平王命令我们的先君晋文侯说,‘和郑国共同辅佐周王室,不要废弃王命。’现在郑国不遵循王命,我国国君派遣下臣们质问郑国,岂敢劳动楚国官吏来迎送?恭敬地拜谢君王的命令。

先谷认为这是奉承楚国,派遣赵括跟上去更正说,表示,行人的说法不恰当。我国国君使臣下们把楚国从郑国迁出去,说:‘不要躲避敌人!’臣下们没有地方可以逃避命令。

楚庄王又派使者向晋国求和,晋国人答应了,已约定了结盟的日期。楚国的许伯替乐伯驾御战车,摄叔作为车右,向晋军单车挑战。

许伯表示,我听说单车挑战,驾车人疾驰而使旌旗斜倒,迫近敌营,然后回来。

乐伯表示,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左用利箭射敌,代替御者执掌马缰,驾车人下车,整齐马匹,整理好马脖子上的皮带,然后回来。

摄叔表示,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右进入敌营,杀死敌人割取左耳、抓住俘虏,然后回来。

三人都按照自己所听到的完成了任务,而后回来。

晋国人追赶三人,左右两面夹攻。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使晋军左右翼不能前进。箭只剩下一枝。有麋鹿出现在前面,乐伯射麋鹿正中背部。

晋国的鲍癸正在后面,乐伯让摄叔拿着麋鹿献给他,表示,由于今年还不到时令,应当奉献的禽兽没有来,谨把它奉献给您的随从作为膳食。

鲍癸阻止部下,不再追赶,对左右表示,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都是君子啊。

因此许伯等三人都免于被俘。

晋国的魏锜请求做公族大夫,没有达到目的,因而发怒,想要使晋军失败。请求单车挑战,没有得到允许。请求出使,允许了。

于是就去到楚军中,请战以后而回国。

楚国的潘党追赶他,到达荧泽,魏锜看到六只麋鹿,就射死一只,回车献给潘党,表示,您有军事在身,打猎的人恐怕不能供给新鲜的野兽吧?谨以此奉献给您的随从人员。

小主,

潘党因此下令不再追赶魏锜。

赵旃请求做卿没有达到目的,而且对于失掉楚国单车挑战的人很生气,就请求挑战,没有得到允许。请求召请楚国人前来结盟,允许了。

赵旃和魏锜都接受命令而前去。

晋国郤克表示,这两个心怀不满的人去了,不加防备,必然失败。

先縠说表示,郑国人劝我们作战,不敢听从;楚国人求和,又不能实行友好。带兵没有固定的策略,多加防备做什么?

士会表示,防备他们为好。如果两人激怒了楚国,楚国人乘机掩袭,马上便会丧失军队。不如防备他们,楚国人没有恶意,撤除戒备而结盟,哪里会损害友好?如果带着恶意而来,有了防备,不会失败。而且即使是诸侯相见,军队的守备也不加撤除,这就是警惕。

先縠没有听从士会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