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鲁定公(十一)(2 / 2)

王朝的腐朽 立日耳 1604 字 2个月前

定公十年,鲁国与齐国讲和,次年,便与郑国讲和,亦叛晋也。

鲁国背弃晋国,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晋国的衰弱和鲁国本身的内忧外患。

晋国的衰弱其实不可避免,遥想当初,晋文公设三军六卿,晋国卿族自此壮大,执掌晋国国政。

纵观古今,天下名利之君,实难长明久贤,至于一国,更是如此,子继父,弟承兄,其所来者,大多无能,或不可谓昏庸,谓无道也,较其先祖父,不堪也。

三军六卿之制,晋文以之聚国力、合诸侯,六卿掌国政、辅国君,此晋国霸业之所以绵延也。

然晋文已逝,其慧其能、其威其势,后世之君,莫能与之。

六卿执政,其尊势之隆,其权柄之重,历经数十代,愈发壮大。

上无贤德之君,可傲慢其心意,外无危亡之敌,可倦怠其志气。

晋君失德于国内,六卿失德于诸侯,其所害也,犹在晋矣。

而于鲁国,内有三桓之患,三桓犹有家臣之难,莫能与诸侯相争也。

北有齐国,虎视眈眈,郑、卫相阻,晋无强援,此忧患隐生之时,危难将发之处,不可不多思虑。

弃晋顺齐,乃可以知也。

鲁定公十一年,即公元前四九九年,冬季,鲁国与郑国讲和。

近三百年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往往因为一个霸主的崛起、衰落,而发生着各种的变化。

可以说自郑庄公开始,到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国一君之霸业,天下皆受其势导,诸侯莫能与其争。

春秋诸霸之中,有两国是较为特殊的,即晋国与楚国。

郑国自郑庄公之后,便陷入了内乱和动荡,其后便在晋楚争霸间,左右摇摆,国力羸弱。

齐国自齐桓公之后,亦遭内乱,虽快速平定,可齐国已无威慑诸侯之力,可威于内,慑邻邦,霸业难继。

秦国秦穆公雄霸西戎,威名远扬,其后数世,未能继承其志也。

独晋与楚,霸业之势,绵延百载,晋合中原诸侯,楚占荆扬之地,两强相争,百余年间,伐交不断。

然,楚令不昭,君臣离心,贤良奔走,遂有阖闾入郢都,子胥鞭平王。

至于楚业暂失,吴、越强而未霸,晋已失德,诸侯纷动。

定公六年,郑国叛晋,辅乱周室,鲁奉晋命伐郑。

定公七年,齐与郑结盟,后,卫灵公不满晋国,亦与齐国结盟,同年,齐景公派兵入侵鲁国西境。

定公八年,鲁国、齐国三次交战,齐国再次入侵鲁国西境,晋国派兵前来救援,秋季,晋国范献子率军入侵郑国,后又入侵卫国。九月,鲁国奉晋国的命令攻打卫国。冬季,卫国与郑国结盟,叛晋也。

定公九年,秋季,齐国攻打晋国夷仪,卫国出兵援助。

定公十年,鲁国与齐国讲和,次年,便与郑国讲和,亦叛晋也。

鲁国背弃晋国,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晋国的衰弱和鲁国本身的内忧外患。

晋国的衰弱其实不可避免,遥想当初,晋文公设三军六卿,晋国卿族自此壮大,执掌晋国国政。

纵观古今,天下名利之君,实难长明久贤,至于一国,更是如此,子继父,弟承兄,其所来者,大多无能,或不可谓昏庸,谓无道也,较其先祖父,不堪也。

三军六卿之制,晋文以之聚国力、合诸侯,六卿掌国政、辅国君,此晋国霸业之所以绵延也。

然晋文已逝,其慧其能、其威其势,后世之君,莫能与之。

六卿执政,其尊势之隆,其权柄之重,历经数十代,愈发壮大。

上无贤德之君,可傲慢其心意,外无危亡之敌,可倦怠其志气。

晋君失德于国内,六卿失德于诸侯,其所害也,犹在晋矣。

而于鲁国,内有三桓之患,三桓犹有家臣之难,莫能与诸侯相争也。

北有齐国,虎视眈眈,郑、卫相阻,晋无强援,此忧患隐生之时,危难将发之处,不可不多思虑。

弃晋顺齐,乃可以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