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同一年的十二月,晋国国君晋厉公与楚国公子罢在赤棘会盟,弥兵之盟看似真要使晋、楚两国之间安定下来了。
不过,众所周知的,国与国的政治盟约向来是极不可靠的。
而在乱世之中,名士之间尚能讲信义,但对于一国权贵和诸侯们来说,掌握强大的实力和获得更多的利益才最是符合他们的原则。
仅仅三年之后,楚国子反进攻晋国的盟国郑国。
楚国令尹子囊认为刚刚结下盟约,就违背它,这是不对的。
可子反却是说了一句极为现实的话。
‘敌利我进,何盟之有。’
只有情况是利用我们的,为什么要去管盟约呢。
结果,郑国不敌楚国,再次臣服了楚国,使得晋国震怒,晋国与楚国再起争端。
弭兵之盟宣告破裂。
华元的努力就这样都付诸东流,身为宋国之臣,华元无力改变乱世之景,也无法保证宋国的稳定和谐,只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大国霸主身上。
可民之所求,无非生计安稳,居有定所,亲有所养;权贵所求,无非名利,家国稳固,秩序可依;君王所求,无非顺心,宏图霸业,浮华美景。
个人的所求,终归逃不过时代的影响。
华元回到宋国之后,便执掌了宋国国政。
毕竟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是谁都能到他国当人质的,而当人质往往也被认为是为国建功。
宋共公十年,即公元前五七九年,晋、楚两国在经过了多年的争霸之后,渐渐也生出了想要暂时休战的想法,而这个消息被华元知道之后他就奔走在晋、楚两国之间,力主想要促成两国停战。
当时的晋国的国内,因为卿族强大而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乱,再加上秦国和齐国强大起来造成的麻烦,晋国对于与楚国进行更长时间的斗争出现了一丝迟疑。
而楚国的情况比起晋国要更加麻烦一些,由于巫臣的叛逃,公子侧和公子婴齐将巫臣的族人屠杀一空,使得巫臣向晋国提出扶持吴国制约楚国的计策,使得楚国不得不面临一步步强大起来的吴国。
持续的战乱和纷争,影响的是在乱世之中的每一个人。
个人难以阻挡国运,诸国终归屈于大势。
历史的进程表明,没有谁会是永远的主角,以及总会有超出人们预料的意外发生。
在华元的认知中,晋、楚两国如果能够休战,那么宋国至少能够保证一段时间的稳定和谐。
晋、楚两国早有和谈之意,双方互相释放了对方的俘虏,并派出了使臣互相出使。
双方的意愿已经十分明显。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华元凭借着自己与晋国栾书和楚国公子婴齐交好的关系,在楚国和晋国之间奔走。
最后,晋国的范文子士燮(xiè)与楚国的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会盟,双方达成盟约。
盟约的主要意思便是,晋、楚两国不再刀兵相见,诸侯间有不臣,便一起讨伐,诸侯中有危难的,就一起救援,晋国若是有难,楚国便要来救,反之楚国有难,晋国也要来救。
也就是在同一年的十二月,晋国国君晋厉公与楚国公子罢在赤棘会盟,弥兵之盟看似真要使晋、楚两国之间安定下来了。
不过,众所周知的,国与国的政治盟约向来是极不可靠的。
而在乱世之中,名士之间尚能讲信义,但对于一国权贵和诸侯们来说,掌握强大的实力和获得更多的利益才最是符合他们的原则。
仅仅三年之后,楚国子反进攻晋国的盟国郑国。
楚国令尹子囊认为刚刚结下盟约,就违背它,这是不对的。
可子反却是说了一句极为现实的话。
‘敌利我进,何盟之有。’
只有情况是利用我们的,为什么要去管盟约呢。
结果,郑国不敌楚国,再次臣服了楚国,使得晋国震怒,晋国与楚国再起争端。
弭兵之盟宣告破裂。
华元的努力就这样都付诸东流,身为宋国之臣,华元无力改变乱世之景,也无法保证宋国的稳定和谐,只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大国霸主身上。
可民之所求,无非生计安稳,居有定所,亲有所养;权贵所求,无非名利,家国稳固,秩序可依;君王所求,无非顺心,宏图霸业,浮华美景。
个人的所求,终归逃不过时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