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才子之首——杨慎(1 / 2)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在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时,杨慎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杨慎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杨慎,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

叔父兵部侍郎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过秦论》,其祖父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们观画,问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写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十三岁时,就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内阁首辅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并称杨慎为“小友”。

杨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后因母亲去世而回乡守丧,服丧完毕后,复任翰林院修撰。

杨慎的政治生涯非常坎坷,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武宗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杨慎针对这种行为,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武宗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无可奈何,只得称病告假,辞官归里。武宗驾崩,因武宗无子,经张皇后及杨廷和商议,便迎立其堂弟、兴王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世宗即位后,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

杨慎利用给世宗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如对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世宗破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在经筵讲课时,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这一章,对世宗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世宗听后很不高兴,常常借故停止讲书。

杨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但其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的。特别是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突出表现出杨慎的“叛逆”风骨。当时世宗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基后,按照皇统继承规则,要承认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世宗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皇统与家系就成了当时内阁大臣纷争的议题。

当时,张璁、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兴献王朱佑杬,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为此,杨廷和辞官归里,杨慎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世宗大怒,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杨慎“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世宗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世宗怒气不减,将他们全部逮入诏狱,加以廷杖,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

杨廷和在武宗驾崩、世宗未至时,曾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他裁撤许多冒滥军功的官员。至杨慎被贬后,被裁撤的挟怨者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机杀害杨慎。杨慎知道后,一路小心防备,到临清县时这些人才散去,他扶病上路,骑马走了近万里,非常疲惫,等抵达永昌卫时,险些无法病愈。

在放逐滇南漫长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他不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着述,为白族修史。每到一处,往往借咏边塞奇花异草,抒发政治热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穷山绝域”而“绝世独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赞山茶花不畏严寒,“绿叶红英斗雪开”的傲然风骨。在咏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小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杨慎在放逐期间,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如当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不仅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闲置散者,欲谋利自肥而倡此议”,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

杨廷和患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杨廷和非常高兴,病也就好了,杨廷和病愈后,杨慎又返回永昌。听说寻甸的安铨、武定的凤朝文作乱,便率领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快速赶到木密所,与副使张峩用计击破叛军,平定叛乱。

杨廷和在新都去世,年七十一,杨慎请求巡抚欧阳重替他请命回乡葬父,获准后赶回新都治丧。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世宗因大礼议之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世宗才稍觉宽慰。杨慎听闻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乐府纪闻》称他“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令诸妓扶觞游行,了不为愧。”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

杨慎在黔国公沐朝弼的帮助下,举家迁蜀,寄寓江阳,但因人举发,又被巡抚派四名指挥押回永昌。杨慎在昆明病逝,时年七十二岁,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杨慎去世后,沐朝弼等人前往吊祭,当时巡抚云南的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附葬于杨廷和墓旁。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着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着作达四百余种,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授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在武宗微行出居庸关时,杨慎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任翰林修撰兼经筵讲官,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永昌卫。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杨慎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杨慎,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

叔父兵部侍郎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过秦论》,其祖父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们观画,问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写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十三岁时,就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内阁首辅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并称杨慎为“小友”。

杨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后因母亲去世而回乡守丧,服丧完毕后,复任翰林院修撰。

杨慎的政治生涯非常坎坷,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武宗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杨慎针对这种行为,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武宗“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武宗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无可奈何,只得称病告假,辞官归里。武宗驾崩,因武宗无子,经张皇后及杨廷和商议,便迎立其堂弟、兴王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世宗即位后,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

杨慎利用给世宗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如对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世宗破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在经筵讲课时,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这一章,对世宗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世宗听后很不高兴,常常借故停止讲书。

杨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但其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的。特别是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突出表现出杨慎的“叛逆”风骨。当时世宗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基后,按照皇统继承规则,要承认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世宗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皇统与家系就成了当时内阁大臣纷争的议题。

当时,张璁、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兴献王朱佑杬,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为此,杨廷和辞官归里,杨慎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世宗大怒,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杨慎“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世宗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世宗怒气不减,将他们全部逮入诏狱,加以廷杖,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

杨廷和在武宗驾崩、世宗未至时,曾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他裁撤许多冒滥军功的官员。至杨慎被贬后,被裁撤的挟怨者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机杀害杨慎。杨慎知道后,一路小心防备,到临清县时这些人才散去,他扶病上路,骑马走了近万里,非常疲惫,等抵达永昌卫时,险些无法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