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需要了解一下晋国的卿大夫为什么显得位高权重?
晋国的卿大夫之所以那么有权势,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担任一个军团的主将或是军佐。
坐在那样的职位之上,有权向任何人发布征召令,安排所征召人员在军团的职位。
小主,
这是什么?光知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什么意思就能够知晓。
直白说就是,卿大夫掌握了渠道!
晋国的卿大夫,他们每一个人都相当是三省六部制度下的吏部尚书,并且还是加强版!
他们能够提供任何人立功的渠道,再为他们报功来获取爵位或其它的赏赐。
那么就是说,晋国的卿大夫不止掌握了渠道,还具备变现的能力。
这样的职位,怎么可能不显得位高权重呢?
另外,以为受到征召是一种坏事吗?
天大的事实就是,没有进行纳赋的话,当年的税一定要交!
纳赋的话,当年的税却是被抵消掉了。
这样一来,出征虽然存在风险,但是哪怕不立功也能抵消应该交的税,尤其是晋军很强,纳赋绝算不上九死一生。
晋军出征的胜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没有人觉得会是那百分之二十战败率的倒霉蛋。
纳赋期间有所缴获,哪怕要上交国君四成,可能需要拿出一到两成打点众多的上司,不是还能够留下至少四成吗?
因此,晋国的各个家族,他们比起交税,更愿意进行纳赋。
这样说吧,赵武如果一直不纳赋,赵氏每一年都要交税,并且没有意外之财,按部就班进行发展,可能永远达不到曾经的高度了。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一直不纳赋的赵武,他没有相关的成绩或战绩,有新的机会又要被诟病没有成绩或战绩,会再一次被刷掉。
在这一次,赵武主动请求智罃给予纳赋的机会,带着一个“旅”跟着南下。
晋国主动寻求纳赋的人简直是太多了,没有被选上才会垂头丧气。
能够明白在晋国担任卿大夫,为什么风光无限且位高权重了吧?
那是有太多的人会求到,他们再不畏惧卿大夫的家族,也会想方设法讨好卿大夫,求得一个纳赋的机会。
每一位卿大夫或多或少会有人求上门,刚刚坐上卿大夫宝座的楼令被求得最多。
这是楼令刚刚成为卿大夫,麾下没有固定的纳赋团队,可以空出更多的名额。
什么叫固定的纳赋团队?其实就是附庸组织。
很多家族愿意给卿位家族当附庸,直接说就是为了那个出征的名额。
要不然的话,即便卿位家族的实力很强大,惹不起总能够躲得起,真不是非要眼巴巴凑上去进行巴结。
用传统的方式来理解,成为晋国的卿大夫之后,等于有了建立幕府的资格。
幕府可不是小日子专属,诸夏这边在战国时代才明文出现,当时的小日子连政权的雏形都没有,处在原始部落形态。
而建立幕府,每一个幕府直接就是缩小版的庙堂配置,里面职权非常分明,分工也是无比详细,只是限制在军事范围。
唐朝的李隆基时代,他还给节度使幕府进行了加强,搞得幕府能够直接干涉民政,很直接就玩脱了。
魏氏这一次当然也进行了纳赋。
不是郤氏、荀氏或范氏征召的魏氏。
上述三个卿位家族,他们简直就像是躲瘟神一般躲着魏氏,怎么可能对魏氏进行征召。
楼令对魏氏发布了征召令,要求魏氏出动两个“旅”进行纳赋。
两个“旅”的份额当然无法完全抵消魏氏该交的税,有没有纳赋的份额却是对魏氏无比重要。
所以,楼令征召了魏氏,非但没有消耗掉人情,还在人情上加码了。
率军纳赋的人是魏颗,他正与魏相低声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魏相现如今是楼氏的家臣之一。这是他自己上门求的。
其余家族得知楼令接纳魏相当家臣,只能说是看法并不一致。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魏相有魏锜那样的父亲,超大概率不是什么好鸟。
当然有人知道魏相的才能,认为楼氏算是捡到大便宜了。
不管是厌恶还是欣赏,愿意接纳魏相的家族绝对不多,可能郤氏算是其中的一个,只是魏相没有接触郤氏。
“宋国君臣派人北上了吗?”智罃问道。
没有人来回答这个问题。
晋国察觉到楚国会入侵宋国,没有得到求援之前就派下军南征。
前提是宋国派出使者向晋国求援,下军才会介入宋国与楚国的战争。
如果宋国没有派人向晋国求援,哪怕晋国再需要宋国,并且下军已经南下,军队一定不会主动凑过去。
智罃见到没有人回答,呢喃自语道:“忘记之前是由栾氏负责跟宋国进行邦交了。”
栾氏并没有灭亡,只是不出意外要被边缘化。
这一次南征,栾氏并没有份额,栾黡自然也就不在场。
然后,因为栾氏会被边缘化的关系,晋国肯定需要有一个家族来顶替栾氏与宋国进行邦交,应该就是郤氏顶替栾氏了。
韩氏已经在晋国除名,晋国失去了与周王室进行邦交的家族,一样需要重新竞争。
从这里能够看得出来,卿位家族的斗争不是会影响到晋国内部,外部的影响也是很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天的休整过后,南下的晋军重新开拔。
话说,要实施军事入侵,晋军怎么还在郑国势力范围之外休整?
因为晋军并不是要发动突然间的入侵,打的并不是偷袭之战。
流程是,晋军没有开拔的时候,智罃先接见郑国的使者,直接说就是当面进行训斥。
在晋军重新开发之后,智罃派人前去“新郑”谒见郑君睔,代表晋国正式向郑国提出宣战。
这样的流程必须有。
如果晋国对郑国不宣而战,才是本世纪最大的黑点。
事实上,南下的晋军会给郑国足够的时间,让郑国发布征召令,两军再面对面展开交战。
“其实是我们有能力灭掉郑国也不会干,甚至不能过分削弱郑国。”士匄看着有些焉,该状态在出征前就有了。
绝非是士匄懈怠国事,也不是他不重视这次出征,纯粹就是操办丧事又要准备出征,太多事情要做搞得精疲力尽。
楼令能够听懂士匄的抱怨,说道:“郑国左摇右摆是件好事。哪一天郑国死死抱住我们,一定会让我们非常难受。”
士匄点头说道:“谁说不是呢。”
如果郑国投靠晋国的立场坚定,晋国就不能在郑国受到入侵的时候没有表示。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
郑国一直跟宋国爆发摩擦,每一年几乎都要打一次,届时晋国该怎么在两国进行协调?
南下的晋军已经在“新郑”北部十里外进行驻扎,他们在等郑军集结完毕,也是在等楚军入场。
等于说,晋军并未攻打郑国的其余城池,否则该是在进军的路上。
晋军是以入侵的姿态进入郑国的势力范围,没有阻碍某些地方的郑国贵族主动找南下的晋国贵族谈生意。
好多纳赋状态的晋军,他们到了地方再找当地贵族采买生活物资,省了运输的消耗不提,价格方面还显得很公道。
其实,不止郑国的贵族会卖物资给入侵一方,任何一个国家的贵族,包括晋国的贵族,一样会做相同的事情。
这种事情连国君都无法干涉。
发生这样子的事情,能不能将卖入侵者物资视为通敌卖国?很抱歉的来讲,起码贵族阶层并不觉得。
或许是皆为周王室分封国,哪怕是区分了国家,他们仍在周天子的旗帜之下?
可能是,他们互相认同打内战,不用像对待戎、狄、夷、蛮那样较真?
现代有专家讲了几个说法,流传比较广的版本是:诸夏这边有国家的观念是从西汉开始,直至近现代才有民族观念。
到底对不对,又是怎么回事,没有权威人士给予判定。
可是,要说在西汉才产生国家观念,战国时代的诸雄打生打死,究竟是为了哪般呢?
再来,到近现代才民族观念的话,战国时期的秦国、赵国、燕国、齐国,反正就是面临游牧族裔威胁的列国,他们没有少合作对外啊?要知道他们平时互相敌对与攻伐,面临月氏、匈奴、东胡的入侵却能够团结抵御,互相之间没有认同感,怎么可能呢?
“宋国还没有派使者前来求援?”士匄问道。
这种事情,楼令没有特别去关注。
士匄看向远处的城池,说道:“如果宋国不求援,上军将会要求下军对郑国参战吗?”
楼令很直接地说道:“下军的任务不是讨伐郑国。”
不是任务之内,取得什么成绩都不作数。
那么就是楼令愿意,还要郤至同意。
楼令能看出士匄很希望下军参与对郑国的战事,更知道范氏是想减少损失。
“范氏是该保持足够的警惕心。”楼令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