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晋国新都城(1 / 2)

选出来作为新都的地点挺好,只是楼令之前搞错了位置。

楼令原先以为是在“韩”地、“旬”地、“冀”地的北面,等他实际到了“新绛”的时候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

晋国新都在汾水的东岸,浍水的北岸,离得最近的城池叫“陉庭”,它的坐落位置与旧都相隔约是七十公里。

因为“新绛”是被两条水系夹在中间的关系,尤其是西南面的汾水与浍水形成交汇,周边的地势大体上比较平坦,显示出了农耕的优势。

楼令等人来到新都城郊外的时候,能够看到旷野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劳作。

这些人干的事情是砍伐掉树木,随后将树木运输到城内,会将树木放很长一段时间变得干燥,再拿来当建筑材料。

楼令对当代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哪里都有树林,后世需要十来人合抱的参天巨树对于当代来说,不说是随时可见,但是想找真的不困难。

找到参天巨树不困难,砍伐却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没有足够的经验去进行砍伐,大概率好好的材料被弄了废料。

楼令已经将一些工具发明了出来,其中包括锯子。

只不过,老楼家当前的锯子可拿需要十来人合抱的参天巨树没有办法,长度最长也就两米,材质自然是青铜了。

不管是“发明”了什么工具,楼令反正没有分享的意愿,暂时也没有大肆利用,只在一些封闭场合由特殊人群使用,怕的就是泄露出去。

老楼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在遭到侵权之后进行维权,一旦新式工具泄露出去,超大概率是老楼家覆灭,技术再成为某个家族的“秘技”之一。

“快些走,要不然等一下就要一身灰了。”郤至看到远处正在着火,大声进行招呼。

楼令也看到了远处正在放火的人群。

放火是在干什么?当然是烧掉旷野的杂草以及灌木丛之类,大火燃烧之后再去处理植物的根筋以及石块等杂物,翻整好土地就是一块农田。

只不过,不是那样做完之后就能够进行耕作,还要反复地整地。这个过程还是在去除各种杂物,等待从它处弄买麦秆再烧至少一遍,到了耕作季节就能够播种了。

“有清理出隔火带吗?话说,这么大范围的放火,不怕火势得不到控制啊?”楼令当然知道刀耕火种就是这么回事,没有看到那么大的场面而已。

在“新绛”郊外忙碌的人至少一万,从穿着来进行辨识,分明是士兵监视农奴在干活。

当前时代,最大的奴隶主便是各国的诸侯,他们的奴隶多到能够在耕作或收获季节向外租借,绝大部分奴隶属于“家养”类型……,也就是一生为奴,子孙后代也是奴隶;其余奴隶则是来自各次战争的战俘,又或是野外抓捕到没有归属权的化外野人。

那个化外野人特指既不是国人、属民,也不是奴或隶,指不属于任何贵族名下被庇护。

还有一种野人,他们则是属于庶人的类型,生活在距离城池很远的位置,只不过属于某贵族的名下。

类似的区分在春秋早期还比较鲜明,到春秋中期其实就没有人刻意去分辨,一旦在野外无法证实自己的归属,被杀死或被抓去当奴隶是极为正常的一件事情。恰是因为这样,列国的贵族经常因为人口失踪而爆发冲突。

楼令临进入城门洞的时候再次看了一眼远处。

旷野之上着火的地方非常多,处处能够看到浓烟密布,风吹着往西北方向而去。

“分明就是判断出今天风会往哪吹,才大肆点火吧?”楼令一开始对于‘祖宗’在春秋时代就掌握气候的判断,其实是感到吃惊的。

后来,楼令得知夏朝时期就有“天官”这么一个岗位,商朝的官服会通知什么时候耕作以及收获,到了姬周则是由“巫”来进行通知,讲实话就是很难不心生感慨:这就是文明啊!

城内到处都是工地,能够从人群的穿着判断出一点,属于国君名下的劳动力最多,再来便是各个大家族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