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善存肃然而立,详陈始末:“因战事突发,粮草未备,将士忍饥耐寒,终至夜袭村庄以求温饱。其间,不幸致一老者身亡,两女受辱。此情此景,虽非我辈所愿,却已铸成大错。”
高景轩拍案而起,声如洪钟:“诸位皆闻,此事虽小,却关乎军纪,关乎民心。他军或可漠视,我军却不能不察。今日,本将军欲问,对此等恶行,当如何处置?”
厅内一时静默,众将面面相觑,显然未料及此问之尖锐。
终于,一官员鼓足勇气,拱手道:“将军,军中规矩,出征之时或有变通。为激士气,或为克敌,将领或有允诺,乃至允其掠食。然此等行为,实属违心之举,亦伤天和。至于如何处置,末将实难决断。”
高景轩环视四周,沉声道:“诸君所言,皆有其理。然我高景轩治军,不唯胜负论英雄,更重军纪与人心。今夜之事,虽小,却不可等闲视之。本将军以为,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同时,加强军纪教育,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至于具体处置,本将军将亲自审定,必会给出一个公道。”
言罢,高景轩环视众将,眼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厅内气氛凝重,却也透露出一种新的决心与希望。此次会议,不仅是对过往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军纪建设的庄重承诺。
小主,
“哼!”第三营校尉李嗣业冷哼一声,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他站起身,目光如炬,直视着那位言辞偏颇的官员,随后转向高景轩,恭敬地拱手道:“将军,身为将士,领取军饷之日,便是他们立下誓言,保护百姓、扞卫正义之时。若有人背弃此誓,危害无辜,其与土匪强盗又有何异?此等行径,罪不容赦,当以军法严惩,以儆效尤!”
张猛,作为骑兵营的校尉,面色虽不显波澜,但内心却难掩复杂。他深知,手下士兵的过错,无论何种缘由,终究难以推脱责任。然而,出于护犊之情,他仍起身辩护:“将军,末将以为,当日情境实属特殊,饥寒交迫之下,人性之脆弱显露无遗。此七人皆有功于国,英勇杀敌,岂可因一时之失而全盘否定?再者,那老者之死,实属意外,非有心之过。望将军念及他们过往之勋,从轻发落,以免寒了将士们的心。”
话音未落,第二营校尉雷武挺身而出,声音洪亮,针锋相对:“张校尉此言差矣!军纪如山,不可轻违。无论何种境遇,侵害百姓,便是背离了军人的初衷。有功当赏,有过亦当罚,二者岂能相抵?我等身为将领,更应以身作则,维护军纪之严明!”
一时之间,大堂内议论纷纷,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市井喧嚣,却又蕴含着军中特有的严谨与肃穆。高景轩静静聆听着每一位官员与将校的意见,心中暗自点头。他深知,这种开放的讨论氛围对于守捉府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集思广益,还能促使每位将领和官员更加深刻地理解军纪与正义的真正含义。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双方各执一词,难分伯仲。长史崔建林见状,适时起身,语气诚恳地向高景轩请示:“将军,诸位同僚各抒己见,皆有道理,实难定夺。此事关乎军纪民心,还请将军明示,以安人心。”
众人闻言,纷纷附和:“请将军定夺!”
高景轩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诸位所言,皆有其理。然此事非同小可,本将军需深思熟虑后再做决断。现下,本将军决定,将此案暂时搁置,明日上午巳时,全军于西城门外空地集结。届时,本将军将亲自主持,对此事给出一个公正的交代。同时,邀请城主府相关官员及苦主到场,并允许百姓旁观。周善存,你需确保那七名士兵已被妥善关押,不得有任何差池。”
周善存应声而起,郑重承诺:“将军放心,一切已安排妥当,七名士兵均已被关押在守捉府拘押室内,静待将军发落。”
高景轩点头示意,随即将话题引向第三件事务:“此外,郑三副参军所报之事,亦不容忽视。我军虽大获全胜,但兵器损失惨重,实乃隐患。诸位可知,此中缘由何在?”
李嗣业再次站出,详陈缘由:“将军,此事末将有所了解。战斗之中,兵器难免受损或遗失。有因搏杀激烈而残破不堪者,有因战场混乱而丢失者,亦有临时抢夺敌军兵器以应急者。战斗之时,生死存亡之际,将士们往往无暇顾及兵器的得失。故而,战场之上,兵器散落各处,回收之难,可想而知。”
高景轩闻言,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他深知,兵器乃战士之第二生命,若不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宣布:“此事必须高度重视,立即着手解决。本将军将亲自督战,制定一套完善的兵器回收与补给制度,确保每位将士都能有趁手的兵器,无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将士们的训练,提升他们在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言一出,大堂内顿时响起一片赞同之声。众人皆知,高景轩将军此言非虚,他向来言出必行,行必果决。有他坐镇守捉府,军队之未来,定将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