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谋诛三思——王同晈(1 / 2)

王同晈,相州安阳县人,唐朝中期官员、外戚,神龙政变的功臣之一,东晋丞相王导之后,南陈驸马都尉王宽的曾孙,唐中宗李显之婿。出身琅琊王氏,迎娶太子李显之女安定郡主,授朝散大夫、典膳郎,神龙政变发生时,李显一开始并不知情,当政变士兵到来后,李显十分害怕,不敢答应,王同皎苦谏之下,李显才答应参与政变。李显复位后,王同皎历任右千牛卫将军、云麾将军等重要职务,封琅琊郡公。宰相武三思勾结韦后专权,王同皎不满之下暗中策划诛杀武三思,结果被人告发,中宗下诏以谋反罪将王同皎在洛阳都亭驿处斩,相王李旦即位后,下诏为王同皎平反,追赠为太子少保,追封琅琊文烈公,赐谥曰忠壮。

武则天病情加重,而这时在身边常陪侍她的是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就是宰相们和太子也很难见到武则天,大臣们害怕武则天一旦病逝,张易之兄弟借机作乱。于是,宰相、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强硬派,决定以强对强,用强硬的手段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重新恢复李姓天下。

桓彦范派遣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驸马王同皎、右散骑侍郎李湛,称武则天的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羽林兵诛杀张氏兄弟。事变时,李多祚、李湛、王同皎率左右羽林军五百余人,直入玄武门,来到东宫请太子李显指麾将士,李显事前并不知道此事,非常害怕,不肯答应。

王同皎苦谏:“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逆竖行为反常,欲行不轨,大家决议诛杀他们,但须殿下到场,以慰系众望。”太子依然不肯答应,说皇上现在病着,不要这么做。王同皎再谏:“将士们舍弃自己家族而效忠国家,决心诛杀逆竖以安定社稷。难道殿下要置他们以谋反的罪名而被酷刑处死么?殿下若想让大家散去,请亲自出面给他们解释。”

李显觉得有理,走出门来,王同皎趁机上前将犹豫不决的岳父抱到了马鞍上,拥簇着来到玄武门,张易之兄弟随即被诛杀,军心大振。随后,与张柬之等人会合,领兵包围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无奈,于第二天命太子监国,第三天传位于太子,第四天,唐中宗李显正式复位,复国号为唐,武周朝终结了。王同皎以功升为云麾将军、右千牛将军、琅邪郡公,食实封五百户。定安郡主升为定安公主,实封至一千三百户,王同皎亦随之成为驸马都尉,升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

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勾结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专权任势,革命的成果被武三思窃夺,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武三思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王同皎贵为驸马,又得到了厚赐,但他是个慷慨之士,对于岳父放纵韦皇后与武三思,篡权跋扈的行为十分愤怒。慢慢地,王同皎产生了灭掉武三思的念头,他在家里与张仲之、祖延庆、周憬、李悛、冉祖雍等人计划趁为武则天送葬时,以埋伏的弓箭手射杀武三思。

不料,密谋很快泄露了,起关键作用的人,是盛唐着名诗人宋之问与弟弟、播州司兵参军宋之逊。原来,宋氏兄弟虽有才华,为人却极为卑鄙无耻,在张家兄弟得势时,宋家两兄弟想方设法巴结张氏兄弟,张氏兄弟在神龙政变中被杀后,宋之逊两兄弟也被牵连而流放岭南。不久,兄弟俩悄悄潜回京城,投靠驸马王同皎的府坻避难,看在昔日交往的份上,好心的王同皎冒险收留了这对兄弟。按理来说,两兄弟应该感谢并忠诚于王同皎才对,事实却刚好相反,看着此时红透半边天的武三思,宋氏兄弟早就有了弃王同皎,改投武三思的想法,无奈苦于找不到门路。

宋之逊为攀上王同皎,一再的请求,硬是将自己的外妹嫁给了素与王同皎交好的祖延庆。祖延庆是个忠厚人,因宋之逊和自己成了亲戚,对他也就没有提防,宋之逊父子经常来祖延庆的府邸走动,宋之逊的儿子宋昙偷听到了劫杀武三思的密谋,宋氏兄弟遂派宋昙密告武三思。而同谋人抚州司仓冉祖雍,也出卖了王同皎,武三思谴校书郎李悛上告中宗,诬陷王同皎图谋杀死武三思以后,将继续拥兵诣阙,谋反废杀韦皇后。

中宗以谋反罪将王同皎在都亭驿前处斩,张仲之、祖延庆一同被杀,周憬则逃入比干庙,自杀身亡。宋家兄弟以告密有功并授五品官,宋之逊为光禄丞,宋之问为鸿胪丞,宋昙为尚衣奉御,李悛、冉祖雍加封朝散大夫。

王同皎是个血性汉子,临刑前神色不变,天下莫不冤之,纷纷议论道:“宋之问等人的绯衫,是同皎的血染成的。”太子李重俊率大将军李多祚等人,杀死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及其党羽十余人,然在欲杀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时,不幸被拦阻于玄武门之外,士兵临阵倒戈,斩李多祚及儿子李承况于楼下,李重俊被部下所杀,政变失败后,天下人皆感叹王同皎这样的忠勇之士,再也见不到了。

唐睿宗即位,为之平反,诛杀冉祖雍、李悛,宋之逊兄弟流放岭南,王同皎陪葬唐中宗之定陵,谥曰“忠壮”,封“琅耶文烈公”,赠“太子少保”。

同皎的妻子定安公主在丈夫被杀害后,先后改嫁了两个丈夫:韦皇后从祖弟韦濯、太府卿崔铣。因为嫁了三次,当公主去世后,不知该同谁埋在一起才合规矩情理。她与王同皎生的儿子王繇,争取父母合葬,唐玄宗同意了,而公主的现任丈夫崔铣自然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休,都不肯让步。给事中夏侯铦亦反对定安公主和王同皎合葬,他对王繇说:“公主在你爹死后改嫁,她活着时就已经跟王家恩断义绝了,她现在是崔家的人,死了也应该是崔家的鬼。如果跟你爹合埋,你爹在天之灵只怕会拒绝接纳她,而崔铣死后也必然要去阴间申诉。”

王繇气坏了,跑去向玄宗告状,崔铣也不服,也去上诉,玄宗要大臣们讨论。绝大多数大臣认为夏侯铦话虽然说的刻薄,却很有道理,于是玄宗判决:公主与崔铣合葬。同时为显公平,贬夏侯铦为泸州都督,以为王家出气。最终定安公主与崔铣合葬,并陪葬中宗的定陵,但是王同皎也是陪葬中宗定陵的,三人若黄泉相见,争论起来,官司还真不知道怎么判。

王同晈,相州安阳县人,唐朝中期官员、外戚,神龙政变的功臣之一,东晋丞相王导之后,南陈驸马都尉王宽的曾孙,唐中宗李显之婿。出身琅琊王氏,迎娶太子李显之女安定郡主,授朝散大夫、典膳郎,神龙政变发生时,李显一开始并不知情,当政变士兵到来后,李显十分害怕,不敢答应,王同皎苦谏之下,李显才答应参与政变。李显复位后,王同皎历任右千牛卫将军、云麾将军等重要职务,封琅琊郡公。宰相武三思勾结韦后专权,王同皎不满之下暗中策划诛杀武三思,结果被人告发,中宗下诏以谋反罪将王同皎在洛阳都亭驿处斩,相王李旦即位后,下诏为王同皎平反,追赠为太子少保,追封琅琊文烈公,赐谥曰忠壮。

武则天病情加重,而这时在身边常陪侍她的是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就是宰相们和太子也很难见到武则天,大臣们害怕武则天一旦病逝,张易之兄弟借机作乱。于是,宰相、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强硬派,决定以强对强,用强硬的手段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重新恢复李姓天下。

桓彦范派遣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驸马王同皎、右散骑侍郎李湛,称武则天的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羽林兵诛杀张氏兄弟。事变时,李多祚、李湛、王同皎率左右羽林军五百余人,直入玄武门,来到东宫请太子李显指麾将士,李显事前并不知道此事,非常害怕,不肯答应。

王同皎苦谏:“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逆竖行为反常,欲行不轨,大家决议诛杀他们,但须殿下到场,以慰系众望。”太子依然不肯答应,说皇上现在病着,不要这么做。王同皎再谏:“将士们舍弃自己家族而效忠国家,决心诛杀逆竖以安定社稷。难道殿下要置他们以谋反的罪名而被酷刑处死么?殿下若想让大家散去,请亲自出面给他们解释。”

李显觉得有理,走出门来,王同皎趁机上前将犹豫不决的岳父抱到了马鞍上,拥簇着来到玄武门,张易之兄弟随即被诛杀,军心大振。随后,与张柬之等人会合,领兵包围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武则天无奈,于第二天命太子监国,第三天传位于太子,第四天,唐中宗李显正式复位,复国号为唐,武周朝终结了。王同皎以功升为云麾将军、右千牛将军、琅邪郡公,食实封五百户。定安郡主升为定安公主,实封至一千三百户,王同皎亦随之成为驸马都尉,升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卿。

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勾结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专权任势,革命的成果被武三思窃夺,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武三思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王同皎贵为驸马,又得到了厚赐,但他是个慷慨之士,对于岳父放纵韦皇后与武三思,篡权跋扈的行为十分愤怒。慢慢地,王同皎产生了灭掉武三思的念头,他在家里与张仲之、祖延庆、周憬、李悛、冉祖雍等人计划趁为武则天送葬时,以埋伏的弓箭手射杀武三思。

不料,密谋很快泄露了,起关键作用的人,是盛唐着名诗人宋之问与弟弟、播州司兵参军宋之逊。原来,宋氏兄弟虽有才华,为人却极为卑鄙无耻,在张家兄弟得势时,宋家两兄弟想方设法巴结张氏兄弟,张氏兄弟在神龙政变中被杀后,宋之逊两兄弟也被牵连而流放岭南。不久,兄弟俩悄悄潜回京城,投靠驸马王同皎的府坻避难,看在昔日交往的份上,好心的王同皎冒险收留了这对兄弟。按理来说,两兄弟应该感谢并忠诚于王同皎才对,事实却刚好相反,看着此时红透半边天的武三思,宋氏兄弟早就有了弃王同皎,改投武三思的想法,无奈苦于找不到门路。